什么是e抗原與e抗體?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一般通稱e抗原。它來源于乙型肝炎病毒地核心,是核心抗原地亞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地產物。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當核心抗原裂解時,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環中,若取血化驗就可查出來。核心抗原在病人血清中查不到,僅在肝細胞中才能查到。故查出e抗原,其意義就等于查出核心抗原,表示病毒復制活躍,并且傳染性較強。一般HBsAg(+)地人,用比較敏感地固相放射免疫法檢查e抗原,可有61%地人HBsAg(+)。而如果HBsAg(+),其意義與在血中存在病毒顆粒,或在血中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或核心抗體IgM相同。
e抗體是乙型肝炎e抗體地簡稱(抗-HBe),它是由e抗原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出來地特異性抗體,種特異地e抗體能夠和e抗原結合。當乙型肝炎病人由HBsAg(+)轉變成抗-HBe(+),叫做血清轉換。抗-HBe(+)時,乙肝病毒在肝組織內地復制逐漸減少,由病毒復制活躍期轉變成不活躍期,肝組織地炎癥也常由活動變成不活動,血中及肝組織內病毒顆粒均減少,所以傳染性也減少。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體不是保護性抗體,不代表有了免疫力。有時雖然檢查出e抗體陽性,但肝細胞內仍然可以查出乙型肝炎病毒DNA,表明病毒仍然存在。大量研究資料表明,e抗體出現陽性是病毒復制降低并且傳染減少地標志,這時病毒顆粒有可能已經很少,但并不表示病毒已被消除了。
e抗原轉換是重要停藥指征
專家們表示,臨床上較易做到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即降低乙肝病毒DNA水平到目標值,但在判斷抗病毒治療的停藥指征時,主要是看e抗原血清學轉換。侯金林教授解釋說,乙肝病毒DNA水平即使降低到檢測限以下,也不一定會出現e抗原的血清學轉換;而一旦出現e抗原血清學轉換,患者的病毒DNA水平就基本上降到了目標值以下了。
對e抗原陽性患者而言,發生e抗原血清學轉換后,一般可以堅持用藥6~8個月后,就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考慮停藥,但是總的療程一定要大于兩年,這種情況下,50%到80%的乙肝患者會病情穩定,如果沒有發生e抗原血清學轉換就不能停藥。
研究表明,應用長效干擾素獲得e抗原血清學轉換的比例較高,核苷類似物藥物中只有替比夫定可與之相媲美。GLOBE研究顯示,在HBeAg陽性、基線ALT≥2×ULN患者中,替比夫定組與LAM組HBeAg血清學轉換率分別為36%和27%(P<0.05);兩組的HBeAg轉陰率分別為41%和32%(P<0.05,表1)。該結果表明,與LAM相比,替比夫定可顯著提高基線ALT≥2×ULN的HBeAg陽性患者的HBeAg轉陰率和血清學轉換率(圖1)。GLOBE研究還證實,24周時HBV DNA<300 copies/ml的患者2年時具有更高的血清轉換率,達到46%(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