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的持續復制導致肝臟炎癥壞死是疾病發生發展的關鍵因素,抗病毒治療是阻斷疾病進展、控制傳染性、提高生活質量的最重要手段,而持續的HBV-DNA抑制是慢性乙肝治療的首要目標。替比夫定作為核苷類抗乙肝病毒藥物的一種,能夠強效、快速、持續地抑制乙肝病毒,那么它的這些抗病毒特點是如何表現的,又具有什么意義呢?
替比夫定抗病毒特點
強效 強效是指替比夫定抗病毒作用強,能使大多數患者血清HBV-DNA含量迅速下降到檢測不到水平。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項慢性乙型肝炎Ⅲ期注冊試驗——替比夫定GLOBE研究共納入HBeAg陽性/陰性肝功能代償的CHB患者1367例 ,其中HBeAg陽性患者921例。GLOBE研究結果顯示, 24周時在HBeAg陽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組HBV DNA檢測不到(<300 copies/ml)率達49%(圖1); 52周時 HBV DNA檢測不到率更是高達60%(圖2),均顯著高于LAM組;在HBeAg陰性患者中52周時替比夫定和LAM組則分別為88%和71%(P<0.0001),而病毒抑制能力替比夫定比拉米夫定強10倍(圖3)。
快速:替比夫定起效快,口服后2-3個小時即達峰值,并在短時間內顯著降低血清HBV-DNA含量。在國內的015試驗中,共納入了332例慢性乙肝中國患者,其中HBeAg陽性患者290例,HBeAg陰性患者42例。在替比夫定組中,HBeAg陽性和陰性患者2周內血清HBV-DNA平均含量都降低了100倍以上,并分別從第12周和第8周開始,患者血清HBV-DNA含量明顯低于拉米夫定組(圖4,5)。
持續抑制:無論是全球最大的GLOBE試驗,還是針對中國患者的015試驗,由圖3,4.5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HBV-DNA水平逐漸降低,有效地把HBV-DNA抑制在較低水平,并且下降到檢測不到水平的患者比例也越來越多。最新的GLOBE試驗2年數據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圖6)。
強效、快速、持續抑制病毒的意義
乙肝病毒持續復制是導致慢性乙型肝炎疾病進展的根源。臺灣的一項研究顯示,病人體內的乙肝病毒水平和其發生肝癌的遠期危險強烈相關。肝癌發生率隨乙肝病毒DNA水平增高而增加,并且獨立于其它危險因素如e抗原狀態、血清ALT水平、肝損傷(或肝硬化)存在(圖7)。同時,研究者還發現,乙肝病毒DNA水平越高,發生耐藥的可能性越大,其主要原因就是:高病毒含量增加了其發生變異的可能,從而使發生耐藥的幾率變大。
一項基于替比夫定的臨床試驗(GLOBE)數據分析顯示:24周時血清HBV-DNA水平越低。104周時達到HBV-DNA PCR檢測不到的患者比例、HBeAg血清轉化率和ALT復常的幾率越大(圖8)。由此可見,在治療的過程中,最大程度抑制病毒復制可以得到最佳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