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肝內膽汁淤積征(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種妊娠期特發的疾病,是引起早產、胎兒窘迫、死胎、死產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因不清,迄今尚無確切療效的藥物。近年來陸續有報道使用
熊去氧膽酸(UCDA)治療該病。因本病易引起自發性及醫源性早產,作者采取隨機對照方法,比較維生素C、葡萄糖液靜滴,熊去氧膽酸口服及維生素C、葡萄糖液靜滴,魯米那口服2種方法的生化指標改善、分娩孕周的延長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1月共分娩產婦4302例,符合ICP診斷標準的孕婦160例,診斷ICP時<37周的孕婦74例。隨機分成兩組,A組:UCDA100mg 3次/d口服,葡萄糖、維生素C靜滴,7d 1個療程;B組:口服魯米那0.375g 3次/d,葡萄糖、維生素C靜滴,7d 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
1.2 ICP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婦產科學》診斷標準。妊娠晚期血清膽酸≥10μmol/L,同時伴有全身皮膚瘙癢或肝功能異常,并排除肝臟疾患和皮膚疾患。
1.3 輔助檢查
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于晨8:00~10:00抽空腹血測總膽汁酸(TBA)及肝功能指標。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74例ICP患者均完成治療。兩組間年齡19~42歲,平均26.31歲。治療前孕周28~36+6周,平均33.22周。治療前生化指標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2.2 瘙癢改善情況
瘙癢評分法采用Ribalta制定的標準:0分:無瘙癢;1分:偶發瘙癢;2分:間斷性瘙癢,無癥狀波動;3分:間斷性瘙癢,有癥狀波動;4分:持續性瘙癢,日夜無變化。觀察組治療后瘙癢評分由3.6分迅速下降至1.4分,對照組瘙癢評分由3.8分下降至2.3分。
2.3 妊娠結局的改善
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孕周均有延長。觀察組終止妊娠的時間34~40周,平均37.87周,新生兒平均出生體重3258.72g。對照組終止妊娠的時間32~38周,平均34.94周,新生兒平均出生體重2502.95g。觀察組早產率27.02%,而對照組早產率59.46%,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組apgar評分≤7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與文獻報道相符。兩組均無新生兒死亡。
3 討論
ICP是妊娠期的一種常見并發癥,隨著檢測手段的提高及婦產科醫師對此病的重視,發病率逐年上升,但各個國家發病率有很大差異,我國上海發病率達4.4%。熊去氧膽酸是人體內一種內源性膽汁酸,含量甚微。它通過增加膽酸池的親水性,服用后抑制腸道對疏水膽酸的重吸收,降低膽酸,預防了膽酸池中疏水成分對肝細胞膜的損害,改善胎兒發育環境從而延長孕周。 有學者擔心熊去氧膽酸在腸道內轉化成石膽酸后對妊娠胚胎有毒性作用,因此認為此藥的使用僅限于晚期,產品說明書上也有類似解釋。已有發現孕早中期肝內膽汁淤積征的患者,因無良好的治療藥物而不得已放棄繼續妊娠,能否用此藥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