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60例中男62例,女98例,男女比例為1∶1.58。年齡17~81歲,平均(41.94±14.55)歲,<20歲6例,~30歲39例,~40歲35例,~50歲41例,~60歲22例,>60歲17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17例,高中38例,大學5例。臨床診斷
精神分裂癥102例,情感性精神障礙43例,其他15例。家族史陰性125例,治愈156例死亡4例。
1.2 中毒原因 ① 病情復發(fā)或加重89例(55.6%),其中抑郁57例,焦慮12例,幻聽8例,妄想6例,恐懼、
失眠各3例。②心理社會應激因素52例(32.5%),其中家庭、鄰里關系不和睦36例,學習、工作問題8例,失戀5例,家庭經濟糾紛3例。③誤服7例(4.4%),其中劑量差錯4例,自行加大劑量3例。④原因不明12例。
本組中141例為服藥企圖自殺,這與病期(rs=0.219)、住院次數(shù)均經非參數(shù)的等級相關法檢驗(rs=0.257),P>0.05,關系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3 服藥種類 氯氮平42例,苯二氮艸卓類35例,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33例,酚噻嗪類26例,其他24例。1種藥140例,2種藥15例,3種藥4例,4種以上藥1例。
1.4 意識恢復時間 本組156例服藥后被送醫(yī)院~5 h內96例,~11 h 40例,>11 h 20例,與意識恢復時間關系經非參數(shù)的等級相關法檢驗H>χ2(2),P<0.01。
2 分析與對策
據(jù)文獻報道各種精神疾患引起自殺占自殺原因的第2位,自殺方式以服毒占首位(62.0%)[1-2]。本組病例服藥企圖自殺141例(88.1%),年齡集中在21~60歲;余12例為原因不明及7例誤服,占11.9%;1種藥物中毒為140例。服氯氮平中毒最多(42例)。
2.1 病情復發(fā) 精神疾病的完全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普遍認為出院后仍需服藥2~3年,有的甚至終生服藥。當患者病情復發(fā)而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時,往往會在抑郁情緒支配下,大量吞服精神藥物,企圖自殺以解脫。本組病例中57例為抑郁所致。對此類患者應指導家屬知悉患者的個性特征、生活習慣、病前行為特點以及疾病癥狀。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就診,防止意外。
2.2 心理社會因素 心理社會因素被普遍認為與精神疾病有關,患者的個性特征,還有待于提高忍耐、克制和涵養(yǎng)的心理素質,而社會對這群患者往往抱有歧視態(tài)度,使患者在面對自己疾病的同時,還要面對來自社會、家庭的壓力,面臨著升學、工作、晉級、戀愛以及處理家庭在內的人際關系等。當內部與外部因素相互沖突,患者認為只有結束生命才是最好的辦法。本組中有52例是因人際關系、學習工作等問題而引起企圖自殺。因此,社會、家庭應給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教育開導患者增強生活的信心。
2.3 藥品管理 本組病例中無1例家屬認識到要加強藥品管理。指導家屬收
藏藥品并督促服藥這一干預的重要性。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藥到吞下,防止患者伺機藏藥。如患者服藥時,家屬應知悉患者目前的病情,藥物服用量及常見的不良反應,必要時應控制精神藥品的劑量。
2.4 誤服或錯服 本組中1例因誤用了維持量的10倍藥;另3例自以為劑量越大,病情好得越快,結果造成中毒。加強醫(yī)務人員工作責任心,寫清服藥劑量及時間,并告誡家屬,當患者病情復發(fā)或加重時,應即時就診,切不可盲目加藥。
2.5 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搶救 附表可見服藥至搶救時間越短,意識恢復時間也越快。因此,要關心患者,及時查尋患者的行蹤,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搶救。
2.5.1 確定中毒原因 除迅速了解病史處,160例患者均予抽血作血藥濃度監(jiān)測,以盡快明確藥物種類及血藥濃度,便于搶救治療。
2.5.2 及早清除藥物,所有患者均給予洗胃,一般認為,服藥后5 min內洗胃,可減少藥物吸收量的2/3,30 min減少1/3,1 h減少1/10,故應及早清除毒物,予抗生素預防肺部感染,護肝、營養(yǎng)心肌等常規(gu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