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依據
1. 中、老年以后緩慢起病,進行性加重
2. 一側或兩側肢體靜止性、搓丸樣震顫
3. 四肢肌張力呈強直性或鉛管樣增高
4. 始動困難、動作緩慢、姿勢反射減少
5. 左旋多巴制劑治療有效
6. 診斷不難,但需與繼發的帕金森綜合征相鑒別。
二、鑒別診斷
1. 腦炎后帕金森綜合征:
通常所說的昏睡性腦炎所致帕金森綜合癥,已近70年未見報道,因此該腦炎所致腦炎后帕金森綜合癥也隨之消失。近年報道病毒性腦炎患者可有帕金森樣癥狀,但本病有明顯感染癥狀,可伴有顱神經麻痹、肢體癱瘓、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損害的癥征,腦脊液可有細胞數輕~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減低等。病情緩解后其帕金森樣癥狀隨之緩解,可與
帕金森病鑒別。
2. 肝豆狀核變性:
隱性遺傳性疾病、約1/3有家族史,青少年發病、可有肢體肌張力增高、震顫、面具樣臉、扭轉痙攣等錐體外系癥狀。具有肝臟損害,角膜K-F環及血清銅藍蛋白降低等特征性表現。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3. 特發性震顫:
屬顯性遺傳病,表現為頭、下頜、肢體不自主震顫,震顫頻率可高可低,高頻率者甚似甲狀腺功能亢進;低頻者甚似帕金森震顫。本病無運動減少、肌張力增高,及姿勢反射障礙,并于飲酒后消失、心得安治療有效等可與原發性帕金森病鑒別。
4. 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本病也多發于中老年,臨床癥狀可有肌強直、震顫等錐體外系癥狀。但本病有突出的眼球凝視障礙、肌強直以軀干為重、肢體肌肉受累輕而較好的保持了肢體的靈活性、頸部伸肌張力增高致頸項過伸與帕金森病頸項屈曲顯然不同,均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5. Shy_Drager綜合征:
臨床常有錐體外系癥狀,但因有突出的植物神經癥狀,如:暈厥、直立性低血壓、性功能及膀胱功能障礙,左旋多巴制劑治療無效等,可與帕金森病鑒別。
6. 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
過量服用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及其他抗抑郁藥物均可引起錐體外系癥狀,因有明顯的服藥史、并于停藥后減輕可資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