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指由于頸部骨骼、軟骨、韌帶的退行性病變而累及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軟組織,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組證候群。頸椎病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而神經根型頸椎病又在各型頸椎病中發病
率最高,約占50% 6O%。中醫藥治療有獨到之處。自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筆者采用頸痛片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2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治療方法口服頸痛片(山東明仁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9991024。每袋4 g),主要由三七、川I芎、延胡索、白芍、羌活、葛根、威靈仙等藥物組成。功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4 g/次,2周為1個療程,連
續使用2個療程。
治療結果根據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積分情況,顯效16例(30.77%),有效34例(65.38%),無效2例(3.85%),總有效率為96.15%。通過觀察5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的積分變化比較,療效較佳,見表1。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鄰近組織受累而引起的一種癥狀復雜的證候群 。因其癥狀反應不同,一般將頸椎病分為5型,神經根型系其中一型,是各型中發病率最高、臨床最多見的一種,以中老年及文職人員居多。
由于長期低頭等造成頸椎周圍肌肉長期勞損,從而進一步造成肌肉緊張、痙攣,使維持頸椎穩定的“動力系統”失衡,生理曲度異常,骨質增生及其他組織退變而發病。臨床上多采用恢復頸椎平衡,解除肌肉痙攣的方法(如頸椎牽引,服用消炎止痛藥等)治療。祖國醫學很早就對頸椎病有了一定的認識,雖無頸椎病的病名,但均各有其歸屬,神經根型頸椎病歸屬于“頸肩痛 項強 痹證”等范疇。多因肝腎虧虛、筋骨失養而骨贅內生;或勞倦過度耗傷精血,營衛氣血失調,導致頸項部經脈氣血阻滯;或因跌仆損傷,動作失度,損傷頸部脈絡,使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所致。因此神經根型頸椎病總的病機為血瘀氣滯,脈絡閉阻,治療常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法。
頸痛片正是基于此治法的一種中藥復方制劑,方中三七、川芎為君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二者合用可使瘀阻通,痹痛除,所謂“通則不痛”:延胡索、威靈仙、羌活為臣藥,可增強三七、川芎的活血行氣之功,并可祛除風寒濕邪,并且羌活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痹,尤以肩背肢節疼痛者為佳,傭藥法象》日:“治風寒濕痹,酸痛不仁,諸風掉眩,頸項難伸”;白芍養血柔陰調經,能濡養筋脈,緩解麻木疼痛癥狀,也可防止辛燥傷陰,為佐藥;葛根具有解痙作用,還可引諸藥達病所為使藥。以上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以祛除神經根型
頸椎病之頸肩疼痛、麻木等臨床癥狀。
現代藥理研究闡明,川芎嗪可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縮,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腦及肢體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同時葛根與川芎嗪具有協同作用。研究也證實,白芍中的芍藥甙有較好的解痙作用,并有一定的鎮靜、鎮痛和擴血管等作用;羌活有解熱鎮痛、抑制炎性滲出的作用。
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在服用頸痛片后,癥狀較服藥前明顯緩解,體征亦明顯減輕,癥狀、體征積分明顯降低,說明頸痛片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效果良好,是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值得推廣的較為理想的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