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劍1,蔣明2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5級研究生,江蘇南京 210029;
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江蘇南京 210029)
臌癥丸臨床上用于治療
肝硬化所致胸腹水,療效確切,無明顯副作用。但出于甘遂與甘草是中醫(yī)藥上的配伍禁忌,臌癥丸向來不與甘草類藥物同用,甚至在藥品說明書上也表明:“禁止患者同時服用甘草類藥物食物”。
然而,被尊為“醫(yī)圣” 的張仲景卻在《金匱要略》中設甘遂半夏湯治療留飲之病。既然二藥相反,張仲景為什么要設此方呢?甘遂、甘草二藥在本方中意義目前有以下幾種觀點:“ ①藉二藥相反之性加強攻飲之力,如尤怡云‘蓋欲其一戰(zhàn)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李瑋西亦云‘甘遂與甘草性相反, 今并用之, 反則使二藥 自相攻擊,水飲自排蕩而去矣’,徐彬、徐靈胎亦持此見。②為了緩解甘遂之性急如趙良仁云‘甘草緩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李踅、程林皆同此見。高學山云‘甘遂性急,甘草性緩,相反者言其緩急之性也。俗解謂二藥 自相攻擊。謬甚’。” 對于甘遂和甘草同用的問題,歷代沒有一致的認識。然而,注家從相反相成方面來解釋卻不甚妥當,因為“十八反”中的“ 相反”是一種配伍禁忌,并非一種配伍方法,故這種說法還有待商榷。
有鑒于此,在本文中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有關文獻進行探討,現(xiàn)就臨床上甘遂甘草配合使用綜述如下。
楊氏等用甘遂甘草膠囊治療1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好轉14例,未愈2例。
姜氏等用甘遂半夏湯和小青龍湯加減治愈1例胸膜炎伴右側少量積液患者。
李氏用人參5g,甘草3g,煎湯送服甘遂蜜丸3g治愈1 例肺心病腹水。
馬氏用甘遂半夏湯治愈1例肝硬化腹水。
李氏以甘遂為主藥,配合甘草靈活應用治療胸腔積液。
姚氏用甘遂甘草各1.8g外敷曲泉穴治療肝硬化腹水2例。
張氏用生大黃15g,茵陳蒿50g,生梔子、枳實、厚樸各15g,半夏25g,澤瀉、陳皮、黃連、黃芩各15g,砂仁lOg,知母、姜黃、豬苓、茯苓各15g,白術20g,甘草lOg,檳榔、牽牛子各20g,甘遂末(沖服)5g治愈1例肝硬化重癥腹水。
鐘氏介紹李仲愚教授用甘遂3g (另包單煎兌服),甘草6g,法半夏20g,白芍10g治愈1例腦積液伴
癲癇。
楊氏等用甘遂5g,防己、乳香、五靈脂、莪術各lOg,葶藶子、甘草各20g,龍葵、魚腥草、瓜蔞各30g治療癌性胸水1例。
張氏用黨參、大戟、車前子(包)、白術、大腹皮、半夏各lOg,甘遂、桂枝各6g,茯苓12g,甘草5g,大棗 5 枚加減治療1例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
張氏用甘遂半夏湯加味治療1例心包積液。
綜上所述,甘遂與甘草配伍在臨床中并非絕對的禁用。
此外,據(jù)高氏考查,在歷代方書中,甘遂與甘草同用的,在《干金方》中有7方,《外臺秘要 》中有8方,《圣惠方》中有2方,《圣濟總錄》中有3 方,《普濟方》中有27方,《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有8方。特別是張仲景創(chuàng)立的甘遂半夏湯,一直被臨床應用至今,其范圍擴展到臨床各科。由此看來,甘遂和甘草相反之說還有待商榷,二者合用起協(xié)同作用還是拈抗作用,還有待嚴格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