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菊1,李水清1,夏藝2,何冬黎2
(1.湖北中醫學院藥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5;
2.湖北中醫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 湖北 武漢430065)
甘遂是中成藥
臌癥丸的主要成分之一,性寒,味苦,有毒,其制成品臌癥丸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
肝硬化所致胸腹水。本實驗通過對生甘遂和醋甘遂的不同極性部位瀉下作用的研究,旨在找出其有效部位,并比較生品與醋炙品各部位瀉下作用的變化情況,為探討醋制甘遂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機理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方法上,我們采用墨汁推進法測定大鼠胃腸推進率,觀察生甘遂和醋甘遂醇提物萃取的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醮部位、氯仿部位、乙醇部位和水部位對小鼠小腸推進和腸水分吸收的影響。
結果顯示,與陰性對照組比較,生甘遂、醋甘遂的石 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小腸推進率均有顯著性差異,可明顯促進小腸雅進運動。但與生品比較,醋制后各組墨汁雅進率皆有所降低,瀉下作用有所緩和。
討論
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是藥物屬性的三個基本要素。在以往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人們似乎更注意藥物的有效性,而對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隨著人類健康需求意識和對藥品安全性認識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科技進步和檢測能力的不斷加強,中藥的安全性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甘遂對口腔、胃腸道及皮膚嚴重的刺激性,以及致炎、促發腫瘤的毒性不僅嚴重制約著臨床的用藥安全,也為新藥創新帶來了困難。甘遂生品有毒,瀉下作用峻烈,醋炙后瀉下作用緩和、毒性降低,安全性相對較高。
本實驗通過對生甘遂,醋甘遂各極性部位的瀉下作用較全面地比較研究,發現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部位有較強瀉下作用,為甘遂瀉下作用的有效部位。但經醋炙后相應部位的瀉下作用減弱,該結果驗證了古人醋炙甘遂緩和瀉下作用的經驗。
(收稿日期:200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