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種球蛋白是機體受抗原(如病原體)刺激后產生的,其主要作用是與抗原起免疫反應,生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從而阻斷病原體對機體的危害,使病原體失去致病作用。另一方面,丙種球蛋白有時也有致病作用。臨床上的過敏癥狀如花粉引起的支氣管痙攣,青霉素導致全身過敏反應,皮膚蕁麻疹(俗稱風疹塊)等都是由丙種球蛋白制劑能增強人體抗病毒的能力,可作藥用。如注射人血清或人胎盤中提取的丙種球蛋白制劑可防治麻疹、傳染性肝炎等傳染病。
Ig是機體免疫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在免疫調節和防御感染中起著重要作用。Ig的應用包括替代療法(一般應用劑量為每月0。4g/kg)和大劑量療法(每月2g/kg),分別用于治療不同疾病。
替代療法:Ig可升高抗體缺乏或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患者IgG水平,降低急性感染發生率。Ig替代治療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可使體內IgG,IgM,IgA及球蛋白量均明顯升高。Ig與抗生素聯合治療嚴重感染,療效顯著,亦可行大劑量間歇療法,獲得理想的療效。
獲得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嬰兒接受Ig后細菌感染和敗血癥發生率降低,細胞免疫功能增強,可提高存活率。
感染性疾病的輔助治療:Ig具有調理素及特異性抗體作用,增加吞噬細胞殺菌能力,具有較強的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對B組β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細胞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有確切療效,也可用于燒傷后預防綠膿桿菌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篒g可用于治療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多發性硬化、急性脊髓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及狼瘡性腎炎等,其次為皮肌炎、類風濕關節炎及系統性硬皮病。研究結果表明,大劑量Ig(每月2g/kg)對機體具有明顯的免疫調節作用,已應用于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
Ig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5%,大多發生在首次輸注時,常見的癥狀有惡心、頭疼、寒戰、皮疹和背痛,但反應大多輕微。發生不良反應的機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