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尚沒有能夠徹底清除體內乙
肝病毒的特效藥物和治療方法,對抗肝細胞炎癥、壞死性改變仍是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手段。2004 年5月~2007年5月筆者采用
還原型谷胱甘肽聯合苦參堿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3 例,均符合2000 年西安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學術會議制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將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3 例,男70 例,女13 例;年齡18~64 (37.4 ±3.5) 歲;輕度慢性肝炎10 例,中度23 例,重度15 例,慢性重型肝炎15例,肝炎
肝硬化20 例。對照組80 例,男69 例,女11 例;年齡17~64 (37.1±4.0)歲;輕度慢性肝炎11 例,中度22 例,重度14 例,慢性重型肝炎13 例,肝炎肝硬化20 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兩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治療組給還原型谷胱甘肽1500 mg,靜滴,1 次/d。苦參堿(商品名:
天晴復欣,江蘇正大天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210) 150 mg,靜滴,1 次/ d;對照組予還原型谷胱甘肽1500 mg,靜滴,1 次/d。兩組療程均為8周。
3.觀察項目 采用多普勒超聲觀察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門靜脈內徑(D) 值。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檢測透明質酸(HA)、層黏蛋白(LN)、IV 型膠原(IVC)、Ⅲ型膠原(PC Ⅲ) 等。對所有患者治療前后進行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堿性磷酸酶(ALP)、r 谷氨酸轉肽氨酶(rGT)、總膽紅素(TBil)檢測;并觀察臨床癥狀。
4.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療程結束時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黃疸消退或基本消退,肝功能正常,肝脾腫大回縮。有效:療程結束時癥狀改善,ALT、AST、rGT、TBil 下降到治療前水平的50% 以下。無效:未達上述指標或惡化者。有效率(%) = (顯效病例+ 有效病例) / 總病例數×100 %。
5.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肝功能指標 治療組治療后ALT、AST、ALP、rGT、TBil 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與對照組比較,也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2.
肝纖維化指標 治療組治療后肝纖維化指標明顯改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也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
3.D值變化 治療組治療后D 值下降,與治療前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也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4.療效比較 治療組在改善癥狀、降酶退黃、回縮肝脾等方面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5.54%和67.50%,差異有非常顯著性,χ2=7.42,P<0.01 。
討論
慢性
乙肝易發展至肝硬化,而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病發展至肝硬化過程中必然的病理組織學變化,是影響慢性肝病預后的重要環節。在肝纖維化的早期給予有效治療可減緩或防止發展至肝硬化。我國每年慢性乙肝演變為肝硬化高達14.2%,因而抗乙肝病毒及肝纖維化治療無疑是最重要和有效的。肝活檢雖是診斷肝纖維化的金標準,但因其創傷性和危險性而難以常規普及。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和肝組織纖維化程度有良好相關性,并與肝組織纖維化發展的階段性一致,故檢測血清肝纖維化指標(LN、HA、PCⅢ、IVC)的含量可客觀地推測/判斷肝細胞損傷及纖維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