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和主要的致殘因素之一,發病率高達60%~90% 。可累及全身神經系統的任何部分,迄今仍無特效治療。我們自2001年3月~2003年3月用
神經妥樂平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65例、植物神經病變89例、腦神經病變11例均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全部為我院自2001年3月~2003年3月住院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8年ADA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65例,其中男192例,女173例,年齡29~81歲,平均53.6±11.7歲;糖尿病病程1個月~22年,平均11.4±7.8年;出現手足麻木、疼痛等神經癥狀的時間1個月~9年,平均3.5±2.3年。以上病例均除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植物神經病變89例,其中心臟自主神經病變25例,胃腸植物神經病變21例,膀胱植物神經病變30例,
陽痿2例。腦神經病變11例,其中單純動眼神經麻痹8例,動眼神經合并外展神經麻痹2例,動眼神經合并滑車神經麻痹1例,11例均有單眼上瞼下垂、復視,其中右眼7例,左眼4例。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固定糖尿病飲食標準,調整降糖藥物(包括口服降糖藥及胰島素,單用或二者合用),并給予神經妥樂平(日本臟器制藥株式會社生產)7.2U,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若伴有
高血壓或心、腎功能不全者,則加入5%葡萄糖液250ml,同時按4~5g糖∶1U的比例加入胰島素,靜脈滴注,3~4h滴完,每日1次,連續15天為1個療程。期間被認為對療效判定有影響的維生素、末梢血管擴張劑、鎮痛藥等,除治療開始前已應用的外,一律禁止合用,而且在治療前已應用的藥物在治療期間用法、用量不變。
1.3 臨床癥狀評分方法
1.3.1 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癥狀評分 癥狀主要包括四肢感覺異常、麻木、疼痛等,分為正常(1分)、輕度異常(2分)、中度異常(3分)、重度異常(4分)。
1.3.2 植物神經病變臨床癥狀評分 癥狀主要包括多汗、早飽、便秘、腹瀉、便秘腹瀉交替、排尿費力、陽痿等。分為正常(1分)、輕度異常(2分)、中度異常(3分)、重度異常(4分)。全部患者治療前、后均由專人在上午予以評分。
1.4 神經電生理檢查 專人用NDI-200型肌電圖誘發電位儀(中國上海制造)行神經電生理檢查,用表面電極次劑量刺激測量正中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正中神經、腓淺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
1.5 植物神經功能檢查 立臥位血壓差,深呼吸時最大與最小心率差,R-R間期變異系數(由100個R-R間期計算得出),膀胱殘余尿量。
1.6 療效評定標準
1.6.1 周圍神經病變 治愈:癥狀消失,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減輕70%以上或積分減少>5分,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減輕30%以上或積分減少2~5分,神經傳導速度部分改善;無效:癥狀無減輕或積分減少<2分,神經傳導速度無改善。
1.6.2 植物神經病變 治愈:癥狀消失,植物神經功能檢測改善70%以上;顯效:癥狀明顯改善或積分減少>5分,植物神經功能檢測改善50%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減輕或積分減少2~5分,植物神經功能檢測改善30%以上;無效:癥狀無減輕或積分減少<2分,植物神經功能檢測改善30%以下。
1.6.3 腦神經病變 治愈:無復視,眼瞼閉合正常;顯效:復視明顯改善,自由活動不受影響;有效:復視輕度改善,自由活動受影響;無效:較治療前無變化。
1.7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
2 結果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本組病例治療后周圍神經病變治愈127例(34.8%),顯效132例(36.2%),有效85例(23.3%),無效21例(5.7%)。植物神經病變治愈21例(23.6%),顯效25例(28.1%),有效31例(34.8%),無效12例(13.5%)。治療前后植物神經功能檢測結果見表2。11例眼肌麻痹患者治療后治愈5例(45.5%),顯效2例(18.2%),有效3例(27.3%), 無效1例(9.1%)。表1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全部病例中有105例測定治療前后的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后MNCV和SNCV均有明顯提高見表3。表2 治療前后植物神經功能變化立臥位血壓差(mmHg)表3 治療前后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變化 (m/s)
3 討論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多認為是在糖代謝紊亂的基礎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目前尚缺乏滿意的方法。神經妥樂平為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種家兔皮膚的炎癥皮膚提取物,具有鎮痛、改善末梢循環、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等作用。其通過使血小板聚集性正常化而改善微循環,同時具有外周擴血管作用,故可通過改善神經內膜微循環增加神經組織供氧,加速能量產生,改善神經功能 。神經妥樂平的鎮痛作用是非麻醉性、非消炎鎮痛性的新型鎮痛作用,其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5-羥色胺能神經,使處于功能低下狀態的下行性痛覺抑制神經系統激活,從而發揮其獨特的鎮痛作用,同時還作用于舊脊髓丘腦束和大腦邊緣系統,改善慢性疼痛和知覺異常狀態 。此外,神經妥樂平還可通過抑制致痛因子—緩激肽的游離,從而發揮其外周性鎮痛作用。其對植物神經的調整作用,是通過對急性應激反應負荷引起去甲腎上腺素和對慢性應激反應負荷引起乙酰膽堿含量變化的影響,調節植物神經中樞活動,從而改善各種植物神經失調癥狀 。本組病例周圍神經病變治療前后對比,總有效率為71%,植物神經病變治療前后對比,總有效率為51.7%,對腦神經病變所致的眼肌麻痹有效率達63.7%,證 實神經妥樂平在逆轉、修復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基礎上,還有明顯的鎮痛作用,是目前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較為有效的藥物。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毒副作用。該藥效果顯著,用藥方便,無毒副作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