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現為外周關節、關節周圍組織炎癥,可伴有關節外多系統損害。其病理特點為關節滑膜炎癥。我們于2003年3月~ 2004年l0月應用帕夫林加羥氯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共116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診斷均符合1988年ACR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且均為活動期RA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l例,女性45患者例,年齡25~7l歲(平均41.3±13.4歲),病程6月~l6年(平均4.43±4 93年)所有患者無心、肺、肝、腎等器官病變,無孕期及哺乳期患者。
1.2 治療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的原則將該批患者分為帕夫林組及MTX組。帕夫林組56例,MTX組6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方面基本均衡。帕夫林組:口服帕夫林0.6,Tid,羥氯喹0.2,Qd。連用l6周。MTX組:靜推或口服MTX 7.5 mg/W,柳氮磺吡啶0.25 Tid每周增加0.5漸至1.0 Bid后維持服用。連用l6周。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均進行治療前后相關實驗室指標測定和疾病活動程度的判定。主要包括晨僵時間、腫脹關節計數、壓痛關節計數、關節疼痛、ESR、RF、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并詳細記錄服藥后不適。每3個月進行1次眼科檢查(視力、辨色力、粗略視野測定、眼底鏡檢查)并以上述指標評價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0分:無痛,l~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l0分:中度疼痛。
1.4 療效判斷 計算關節晨僵時間、疼痛程度、RF、ESR、腫脹關節計數、壓痛關節計數在治療前后改善的百分率:治療前值-治療后值/治療前值×100%。將所得的6項百分率相加求得平均值得出總改善百分率(T).對療效進行評估。顯效:T>75%。有效T50~75 。無效T>50%。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
1.5 統計學的比較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見表l。由表1可見兩組各項觀察指標在治療后均有明顯改善(P<0.005)。
2.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2。帕夫林組的總有效率高于MTX組,但在統計學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
2.3 兩組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以胃腸道反應較多見,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胃區不適,腹痛,腹瀉,帕夫林組有3例訴咽喉部燒灼感,均未停藥,后癥狀自行消失或緩解。統計數據顯示:帕夫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7%,明顯低于MTX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45.6%。帕夫林組血常規、肝腎功能及眼科隨訪治療前后無明顯異常。而MTX組有9例在用藥4~8周時出現WBC<3.0×109/L,后予口服升白藥物:升白胺、肌苷至WBC>4.0×109/L后繼續治療。
3 結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風濕疾病。致殘率極高。但近l0年來,類風濕患者已逐漸從絕望走向了希望,這主要歸功于MTX+柳氮磺吡啶的廣泛應用,可以把患者的生活質量維持在一定的健康水平上。但由于MTX治療時病員需1~2W到醫院復查血常規,且兩藥聯用胃腸道反應發生率高,致病員依從性差,從而有時會放棄標準治療而選擇其他治療方法(如扣服激素,因能很快緩解癥狀)。
帕夫林為白芍提取物:具有鎮靜、鎮痛、抗炎、治療佐劑性關節炎等多種藥理作用。而抗瘧藥用來治療風濕疾病已有40多年的歷史,對于遷延性風濕病有較好療效。因它能抑制細胞因子的合成,影響自身抗體的形成從而成為治療類風濕的二線藥物。其中羥氯喹由于不良反應較小,故為首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抗瘧藥,且有肯定療效,但由于該藥起效較慢,需較大劑量(0.4/d)較長時間服用。從而增加很多潛在不良反應的發生(如視網膜毒性作用和神經肌肉病變)。
而與帕夫林聯合使用時所需劑量較小(0.2/d)。其小劑量療法的副反應不及1%,且起效較快,病員依從性好。與MTX+柳氮磺吡啶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相比較,治療后各項觀察指標之間無明顯差異,總有效率無明顯差別,說明帕夫林+羥氯喹與MTX+柳氮磺吡啶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相似。但前者不良反應少,患者依從性好,從而患者能堅持療程服用,能緩解病情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不失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種比較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