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特征為血管炎和滑膜炎,隨病情發展可出現軟骨和骨結構的破壞。如不及時治療可出現關節畸形,致功能障礙,甚至致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來氟米特(LEF)聯合甲氨蝶呤(MTX)治療成人活動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45例。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90例成人活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病情活動的判斷依據為:疼痛關節數≥4個,晨僵≥60 min,血沉≥28 mm/h;關節外表現出現發熱、類風濕結節、貧血和血管炎中的一項。9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5例,男8例、女37例,年齡26~70歲。對照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齡20~68歲。兩組性別、年齡、臨床癥狀、體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方法
觀察組給予來氟米特 20 mg,1次/d口服;甲氨蝶呤 10 mg,1次/周口服。對照組給予羥氯喹(HCQ)100 mg,2次/d口服;甲氨蝶呤 10 mg,1次/周口服。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6、12、24周時記錄休息痛、晨僵持續時間、關節腫脹計數和壓痛計數、握力、患者和醫生評價,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計算各指標的改善百分率:(治療前值-治療后值)/治療前值×100%。同時記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療效評價標準
①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指標改善<30%;②改善: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指標改善30%~50%;③進步: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指標改善51%~75%;④明顯進步:臨床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指標改善75%以上。總有效率=(改善+進步+明顯進步)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結果
24周療程結束后觀察組總有效率86.7%(39/45),其中明顯進步占26.7%(12/45)、進步占40.0% (18/45)、改善占20.0%(9/45);對照組總有效率80%(36/45),其中明顯進步占20.0%(9/45)、進步占42.2%(19/45)、改善占17.8%(8/4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24周療程結束后不良反應7例,其中皮疹、皮膚瘙癢各1例,輕度腹瀉2例,給予對癥處理,繼續服藥;1例白細胞減少至2.6×109/L;2例轉氨酶升高,其中例服藥4周后谷丙轉氨酶(GPT)升高至100 U/L,患者自行停藥,1周后復查GPT 82 U/L。對照組不良反應10例,7例服藥1周后先后出現惡心、厭食、胃部不適等胃腸道反應,5例給予對癥處理,繼續服藥,2例因嚴重胃腸道反應而停藥;另皮疹、輕度眩暈、口腔潰瘍各1例,給予相應處理。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終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需要終身用藥,早期合理應用抗風濕病藥物甚為重要。來氟米特是一種新型的免疫抑制劑,通過抑制二氫乳酸脫氫酶及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斷嘧啶的從頭合成途徑,影響DNA的合成,進而抑制淋巴細胞活化及由此導致的免疫反應。本文結果顯示來氟米特聯合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肯定,總有效率達86.7%;而且多數患者應用來氟米特聯合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起效較快,最快在治療第3周就有明顯效果。從不良反應看,HCQ聯合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升高,胃腸道反應較重;但來氟米特的主要副作用為白細胞減少及轉氨酶升高,應引起重視,治療中需定期檢查血常規和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