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的療效尚難令人滿意,且多具有較多的不良反應。近年來,我院采用來氟米特和白芍總苷膠囊聯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進行臨床觀察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2000-2006年我院收治33例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協會1987年修訂的診斷標準,男7例,女26例;年齡30~68歲,平均37.8歲。病程1~20a,平均7.2 a。關節功能分級?:I級2例占6%,II級15例占45% ,Ⅲ級14例占42% ,Ⅳ 級2例占6% ;血沉增快者26例占79% ,類風濕因子(RF)陽性者31例占94%。所有患者在3個月內未服用其他緩解病情藥物。
治療方法:33例患者均服用來氟米特片(蘇州長征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最初3 d給予負荷劑量,每日50mg(5片),之后給予維持劑量,每日20 mg(2片),服藥6個月左右開始減量,以每日10 mg(1片)維持9~18個月,平均13個月。白芍總苷膠囊每次0.6g(2粒)每日2次,療程9~18個月,平均13個月。33例患者中27例同時服用非甾類抗炎藥,3例同時服用強的松10~15 mg/d,所有患者每2周記錄痛、腫關節數,晨僵時間,化驗血常規,尿常規,每2個月化驗肝腎功能及血沉、類風濕因子。
臨床療效:33例患者經來氟米特、白芍總苷膠囊治療后,大部分患者3~4周開始癥狀減輕,3~4個月療效顯著,經過平均13個月的治療,患者平均關節痛數從16.3個關節下降到3.6個關節(P<0.O1)。平均關節腫數從3.6個關節下降到0.8個關節(P<0.O1),平均晨僵時間從156 min縮短到34 min(P<0.01);血沉治療前有26例增快占79% ,治療后僅有3例增快占1%(P<0.01);RF治療后有28例痛度明顯下降占85%(P<0.05);臨床癥狀緩解,病情得到控制,具有統計學意義。有17例關節功能得到改善占52% ,達到臨床緩解標準者9例,顯效(即關節痛、腫數、晨僵時間及化驗指標較治療前下達50% 以上者)21例。總有效30例(91%),有31例(94%)患者減少或停用非甾類抗炎藥及強的松。
不良反應:消化道反應多見,腹痛腹瀉、消化不良、胃腸炎、惡心嘔吐、口腔潰瘍共5例占15% ,但減少劑量或加服蒙脫石散,癥狀可緩解;1例出現體質量減輕,脫發,2例患者于治療1 a時出現肝臟轉氨酶升高,經過來氟米特減量,保肝治療,漸停用藥物2個月后恢復正常;有2例服藥0.5 a時出現白細胞減少,減少藥量后恢復正常。未出現嚴重的不可逆的不良反應。
類風濕關節炎的傳統治療是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毒副作用較大。來氟米特是一種具有抗增殖活性的異惡唑免疫抑制劑,其作用機制主是抑制二氫乳清酸脫氫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活化淋巴細胞的嘧啶合成 J。白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干燥根,中醫認為它有益氣養血、止痹、通絡的作用,是治療風濕免疫性疾病、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重要組方之一。其對多種炎癥性病理模型如大鼠佐劑性關節炎、角叉膠導的大鼠足爪腫脹和環磷酰胺誘導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增高或降低模型等具有明顯的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相關藥理及臨床研究發現,白芍總苷具有抑制和調節免疫反應、抗炎、止痛、保肝等作用。來氟米特和白芍總苷聯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能改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病情,減輕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并調節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服用方便、見效快、不良反應輕微,尤其是肝臟損害較小,耐受性好,可長期應用,是治療RA 比較合理的一種方法,應用前景廣闊,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來源:《寧夏醫學雜志》2008年第10期 作者:王維軍;牛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