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說便秘、便稀、便血,但對于便細的原因,真正了解的人卻并不多。大便是人或動物的食物殘渣排泄物。四分之三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質、無機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纖維、脫了水的消化液殘余、以及從腸道脫落的細胞和死掉的細菌,還有維生素K、維生素B。導致大便變細的原因,排除飲食結構或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外,主要有三種情況:痔瘡、直腸癌和直腸息肉。
痔瘡:痔瘡是一種大家耳熟能詳的疾病了,發病率也很高,素有“十人九痔”之說。是指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周圍粘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主要癥狀為便血、如果伴有血栓會發生疼痛,同樣痔核增大后可導致大便變細。痔瘡出血是因排便時大便擦傷肛門周圍的靜脈團所致,血液隨著大便排出后滴下來的多為鮮血,血液與糞便是不相混合的,大多數沒有粘液粘連。
直腸癌:好發于40歲以上的人群。早期常無明顯癥狀。直腸癌患者的大便常伴有血液、粘液,與濃液有粘連,而且大便習慣改變,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大便的次數增多,便細,肛門常有刺激癥狀,常想大便,就是平時所說的里急后重現象。直腸癌患者還會出現全身癥狀的改變,如短期內明顯消瘦、貧血等。
直腸息肉: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腺瘤、炎癥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后果。便血為鮮血、被蓋于糞便表面而不與其混合。直腸下端的帶蒂息肉排便時可脫出肛門外。息肉合并潰瘍感染時,可有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