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華 何黎 王瑋蓁 許愛娥 等
摘要
目的 評價
維胺酯膠囊和
異維A酸膠丸治療中重度尋常
痤瘡的療效
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多中心、隨機、雙盲雙模擬、對照臨床研究,按痤瘡綜合分析系統(GAGS)評價痤瘡的嚴重程度,將評分確定為中重度痤瘡的患者隨機分為維胺酯組(50mg,每日3次)和異維A酸組(10mg,每日2次),于服藥前,服藥后2、4、6周計數皮損,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
結果 共入組227例,計入全分析集(FAS)分析200例。PPS分析治療后2、4、6組
異維A酸組有效率分別為6.0%、29.0%、57.0%;
維胺酯組分別為5.0%、20.0%、51.00%。名隨訪期皮 損數下降值比較,除
異維A酸組炎性丘疹和膿皰數下降值高于
維胺酯組(P<0.05)外,
粉刺、結節類皮損數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AS分析不良反應發生率
異維A酸組略高于
維胺酯組(P<0.001)。
結論 異維A酸和維胺酯治療中重度痤瘡療效較為一致,但異維A酸治療炎性皮疹起效較快,同時其常見不良反應較高于維胺酯。
關鍵 痤瘡、尋常;異維A酸;維胺酯;隨機對照試驗
口服維A酸類藥物是治療中重度痤瘡的措施之一。為客觀評價和比較維胺酯和異維A酸治療中重度痤郊的療效和安全性,我們開展了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
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按綜合分級系統評價痤瘡的嚴重程度。GAGS把痤瘡好部位分為6個區。1區:前額,II區:右頰部,III區:左頰部,IV區;鼻部,V區:下頜部,VI區:胸及上背,括號內為不同分區的因素分值。每個區域的皮損分值(炎癥反應最重的皮損決定該區的分值):0分為無皮損,1分>1個粉刺,2分>1個丘疹,3分>1個膿皰,4分>1個結節。該區分值=因素分值*皮損分值,各不同分區總分之和為總分值。根據總分值數值大小將痤瘡分級為:輕度為1-11分,中度為19-30分,重度為31-38分,特重度為>39分。分級判斷為中、重度的痤瘡作為入選病例。
入選標準包括:(1)按GAGS臨床診斷為中、重度尋常
痤瘡;(2)年齡在18-40歲,男女不限;(3)育齡婦女在研究期間和研究結束后6個月內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4)患者愿意而且能夠遵守研究方案;(5)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包括(1)外用維A酸類停藥時間少于4周,外用糖皮質激、抗生素及其他治療停止時間少于2周;(2)口服維A酸類停藥時間少于8周、糖皮質激素、抗生素和其他治療停止時間少于4周;(3)已知對維A酸類藥物及其制劑中的任務成分過敏者;(4)妊娠、擬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患有其他面部皮膚疾病如日光性皮炎、面部
銀屑病、
脂溢性皮炎、濕疹等可能干擾療效判斷者;(6)有明顯的內分泌疾病、精神病、血液病、肝腎病、心腦血管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剔除標準包括:(1)經復核不符合入選/排除標準標準者。(2)入組后未服用任何藥物;(3)隨機化后無任何數據。
共入選中重度痤瘡患者227例,脫落23例,剔除14例,實際完成病例200例,其中男134例,女66例,年齡28-36歲,平均年齡(22.25+3.79)歲,平均病程(50.12+35.06)周。
二、方法
1、研究設計;為多中心、雙盲、雙模擬、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設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分層區組隨機化分組法,接中心分層。用SAS統計分析系統,在給定種子數條件下,生成240個隨機數,組成隨機編碼表入組,接受治療分配。
2、研究用藥及用藥方法:維胺酯膠囊由重慶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50103),異維A酸膠丸由上海延安萬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401226)。維胺酯膠囊模擬劑外觀(大小、形狀、顏色)及 均與維胺酯膠囊一致;異維A酸膠丸模擬劑外觀(大小、形狀、顏色)及味均與異維A酸膠丸一致。兩種模擬劑均需檢驗合格,并證明不含藥物活性成分。上述藥物及模擬劑均由重慶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試驗組早、中、晚均口服維胺酯膠囊2粒(50mg)+異維A酸膠丸模擬劑1粒;對照組早上口服異維A酸膠丸1粒(10mg)+維胺酯膠囊模擬劑2粒,中午口服異維酯膠囊模擬劑1粒+維胺脂膠囊模擬劑2粒。兩組均連續服藥6周,服藥期間及停藥后6個月應嚴格避孕。
3、隨訪:服藥前、服藥后每2周、停藥后2周各隨訪1次,共8周。記錄各種皮損數和總的皮損數,同時記錄不良事件。于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分別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血鈣磷等。
4、療效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分別計算治療前后的總皮損,再按下列公式計算療效指數即: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皮損—治療后總皮損)/(治療前總皮損)*100%。按療效指數>90%、療效指數60%—<90%、療效指數20%—<60%和療效指數<20%分別判為基愈、顯效、進步、無效,并以基愈和顯效病例計算有效率,作為主要療效指數。用藥后2、4、6周時分別計數非炎性損害(黑頭粉刺和白頭粉刺)的數目、炎性損害(炎性丘疹、膿皰及結節)的數目及皮損總數的變化作為次要療效觀察指標。同時采用GAGS評分判斷療效并與皮損計數方法比較。
三、統計學分析
由生物統計學家和有關人員對試驗藥物(含對照藥物)進行設盲,并將盲底密封,以保證整個試驗在盲態下進行。采用SAS6.12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計算。治療前數據進行描述和均衡性比較,可比性比較主要采用X2檢驗或確切概率計算、t檢驗和非參數檢驗。所有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一、兩組均衡性比較
入組227例,脫落13例,剔除14例,實際完成病例200例。計入FAS分析213例,PPS分析200例,其中維胺酯組100例,異維A酸組10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體質量、病程長短、GAGS評分、治療前皮損和過去服藥情況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雙性。
二、治療效果
1、總體療效:PPS集分析,隨治療的進行,兩組受試者的皮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療效指數不斷上升,到治療6周結束時,超過半數的受試者達到了基愈或顯效,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不良反應:治療結束時,兩組均無嚴重不良事件發生。兩組不良反應的臨床癥狀表現相似,以維A酸類藥物的常見癥狀為主,如口唇、口唇皸裂、脫屑、皮膚干燥、瘙癢等。異維A酸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略高于維胺酯組,P<0.001。兩組不良反應嚴重程度相比。
討論
本研究嚴格按照隨機原則入組,兩組在年齡、病程長短、GAGS評分以及各種皮損數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口服治療后異維A酸組有效率略高于維胺酯組,提示兩種藥物治療中重度痤瘡可獲得相似的效果。分析兩種藥物對總體皮損數和不同類型皮損數比較發現,治療后兩組皮損數目均下降明顯,異維A酸組的改善與維胺酯組大體相當,但部分皮損(炎性丘疹和膿皰)的療效優于維胺酯組。
維A酸類藥物口服后均可以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口干、口唇脫屑、皮膚瘙癢等。本試驗中兩組受試者服藥后同樣出現類似的反應。異維A酸組引起患口唇干燥和脫屑發生率要顯著高于維胺酯組(P=0.001)。異維A酸組發生嗜睡1例,但癥狀輕微,未經任何處理自行消失。未見嚴重不良反應,如良性顱內壓增高癥、精神抑制、自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