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986年美國
風濕病學會擬定之定義,骨
關節炎為符合下列特征的一組疾病:(1)關節軟骨完整性破壞;(2)軟骨下骨板的病變;(3)關節邊緣
骨質增生;④有癥狀和體征。
一、什么是“關節軟骨完整性破壞”?
一塊骨頭與另一快骨頭聯接處組成關節。組成關節的骨頭的兩端各有一層關節軟骨覆蓋,外有滑膜與關節囊,還有肌肉附著。關節軟骨下有一薄層硬化骨,稱為“軟骨下骨板”。關節軟骨可以透過X線的,因此我們從X線片上看不到軟骨,看到的關節端骨頭便是軟骨下骨板。組成關節軟骨的是透明軟骨,其組成成分為軟骨細胞與基質兩大類。軟骨細胞只占據1%。基質占據了99%。基質中以膠原纖維Ⅱ型為主,占了50%,從軟骨下骨板向軟骨表面延伸成網狀排列,另有30%為粘多糖,以透明質酸為主。當關節活動或負重時,軟骨便受到擠壓,可以將網狀結構中的水份擠出,當不負重或休息時它又像海綿一樣從關節滑膜分泌的滑液中吸足水份,并從而得到營養成份。
當人體慚趨老化,或囚創傷或疾病,關節軟骨中Ⅱ型膠原纖維出現退化,它逐漸出現斷裂及變短,使關節軟骨失去了彈性,接著便發生了裂縫,大皰,糜爛與潰瘍,使軟骨表面呈毛刷狀,粗糙不堪。不光滑的軟骨面相互摩擦,使軟骨損毀更進一步加重。這時關節軟骨的完整性就遭到破壞。
二、軟骨下骨板的病變意味著病變進一步發展
疾病的早期病變集中于軟骨,軟骨的厚度發生了變化,表面光滑度喪失呈毛刷狀,或軟骨面出現剝脫與潰瘍。隨著疾病的發展,軟骨脫落使軟骨下骨板裸露,還可以在軟骨骨板下出現大小不等的囊性變,這些囊性變還可以穿破骨板破向關節腔內,使關節軟骨面更殘缺不全,此時病變已從軟骨擴展至骨組織,提示疾病進一步惡化。
三、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是可以從X線片上察覺的
骨關節炎的病理變化不僅局限于軟骨與骨組織,還可以影響到滑膜與韌帶甚至關節囊。軟骨破壞的同時還有修復與增生,滑膜與韌帶的病變都可以使它們在附著點發生骨質增生,由于它們附著的部位與增生的位置都在關節的邊緣,因此可以在X線片上看到關節邊緣有唇狀骨質增生。由于人類在數十年的關節活動中,關節囊與韌帶不斷的受到牽拉,也可以出現有骨性附著點的骨質增生,不可以據此而診斷為骨關節炎。骨關節炎的存在必須要有癥狀和體征。
四、骨關節炎患有什么癥狀
骨關節炎有全身性與局部性兩類,原則上身體各個關節都可以發生骨關節炎,但全身性的以手指關節最常見,局部性的則以膝關節最多見。
手指骨關節炎為多發性,中年女性多見,以累及遠端指間關節為主;男性少見,以累及近端指間關節為主。都有家族遺傳傾向。以女性的手指骨關節炎為例:晨起時有手指關節僵硬與疼痛,活動片刻便可好轉。慢慢的在手指指間關節處出現對稱的隆起,并逐漸形成了結節,稱為黑氏結節(見圖)。最后出現手指畸形,有時還有小囊腫形成。家族性傾向非常明顯。
膝關節骨關節炎可為單發性,亦可以是雙側性,仍以女性偏多見,往往體重超標。在進入中年后出現癥狀,當從坐位起立行走時覺得膝部酸痛不適,走了一段時間后癥狀消失,這是早期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臨床表現。隨著疾病的進展,發現活動并不能緩解疼痛,并出現上下下樓梯,下蹲與從座位上站起來都有些困難,需要用手在膝蓋上撐一下才行。多走路后膝關節還有些腫,部分病例膝部腫得厲害,還可以抽出一些淡黃色液體。由于滑膜與關節囊有病變而增厚,活動時可有響聲,如果是關節內有游離體形成,可影響關節活動,并不時有“關節絞鎖”現象。到最后出現膝關節畸形,例如膝關節屈曲攣縮,O形腿或X形腿,甚至拄拐杖才能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