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的范疇。
1、中成藥中成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則,根據主癥、次癥和舌脈,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五類證候:(1)濕熱痹阻證;(2)寒濕痹阻證;(3)腎氣虛寒證;(4)肝腎陰虛證;(5)瘀血痹阻證。
自1985年以來,約有20余種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藥新藥問世。從現代藥理而論,一般均有鎮痛、抗炎等作用。1998年12月《國家基本藥物》將現有56種中成藥選入目錄:①治療風寒濕證的17種:寒濕痹沖(片)劑、疏風定痛丸、塞隆風濕酒、追風透骨片(丸)、天和追風膏、麝香風濕膠囊、麝香祛風濕油、真菌竹黃膠囊,強筋英雄丸、復方雪蓮膠囊、壯骨藥酒、祖師麻片(膏藥)、祖師麻關節止痛膏、國公酒、鉆山風糖漿、無煙灸條、虎力散(膠囊);②治療風濕熱證的10種:濕熱痹沖(片)劑、豨桐丸(膠囊)、三妙丸、雷公藤浸膏片、昆明山海棠片、二妙丸、風痛安膠囊、當歸拈痛丸、豨薟丸、消絡痛片;③治療寒熱錯雜證的7種:寒熱痹沖劑、換骨丸、蛇膽追風丸、風濕靈仙液、華佗風痛寶片、風濕馬錢片、痹祺膠囊;④治療瘀血阻絡證的8種:瘀血痹沖(膠囊)劑、舒筋定痛酒、
根痛平沖劑、通痹片、復方夏天無片、疏痛安涂膜劑、風濕定片、夏天無注射液(片);⑤治療肝腎兩虛證的14種:獨活寄生合劑、健步強身丸、尪痹沖(片)劑、益腎蠲痹丸、寄生追風液、壯骨木瓜丸、骨仙片、骨龍膠囊、杜仲壯骨丸、天麻祛風補片、腰腿痛丸、山藥丸、風濕液、伸筋活絡丸;⑥治療虛實挾雜證的有尪痹沖(片)劑。
現將臨床常用的三種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中成藥介紹如下:
(1) 雷公藤多苷(Triptergium wilfordii):是藥用植物中國內研究較多的一種。本品既有抗炎、鎮痛作用又有免疫抑制作用,對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均有影響,可改善微循環,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本品有不成癮、不耐藥之特點。用于類風濕關節炎對控制關節痛,減輕晨僵有一定效果。類風濕因子轉陰率可接近50%。有學者用本品和甲氨蝶呤或硫唑嘌呤聯合治療病情急劇進展者有效。但病例不多,經驗尚少,有待進一步驗證。用法:開始多20mg/次, 每日3次,病情控制后10mg/次,每日2~3次維持。副作用有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月經紊亂、女性閉經(個別功能性子宮出血)、精子生成受抑制、肝腎損害、白細胞減少,皮疹或色素沉著等。由于本品對生殖細胞的影響,擬生育者宜暫緩使用或用時間宜短,劑量宜小。筆者認為未生育者慎用或忌用。
(2) 青藤堿(sinomenine,商品
名正清風痛寧):是青藤(毛青藤)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具有鎮痛、抗炎和免疫作用。本品化學結構類似嗎啡,但無成癮性。可抑制肉芽增生,以利關節功能恢復。且有明顯的細胞免疫興奮和減弱體液免疫反應的作用,這種免疫調節作用與皮質類固醇的作用相同。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炎,對有周圍關節腫痛的病人效果較佳。具有緩解癥狀,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用法:20mg/次,每日3次, 3 天后無不良反應,則可增至40mg/次, 每日3次,最大劑量不宜超過60mg/次, 每日3次。該藥的不良反應主要為過敏反應,如皮膚搔癢、皮疹等,并可出現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用藥期間宜定期檢查血常規、血小板。本品需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既往有藥物過敏史者、過敏性哮喘或低血壓患者慎用。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慎用。
(3)
帕夫林(
白芍總苷膠囊):白芍是我國傳統中藥,具有扶正袪邪作用,在中醫藥處方及日本的漢方中,含白芍的處方大概占30%,極受歷代醫家重視。帕夫林能通過抗炎、調節免疫功能對類風濕關節炎起治療作用。有效成份為芍藥苷、芍藥內酯苷、羥基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用法:口服,0.6g/次,一日2~3次,或尊醫囑。本品口服給藥非常安全,對心、肝、腎、腦等重要臟器均無明顯毒性作用,可長期服用,亦無致畸、致突變和致癌作用。偶有軟便,不需特殊處理,可自行消失。
2、中草藥中草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同時,強調早期診斷、分期證治。現介紹如下:
活動期辨證分型:①風寒濕痹阻型:此型最常選用的方劑為烏頭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此外也選用羌活勝濕湯及獨活寄生湯。最常選用的藥物為:麻黃,黃芪,烏頭,桂枝,細辛,白芍,川芎,當歸,附子,防風,防己,羌活,獨活,雞血藤等。②風濕熱痹阻型:此型最常用的方劑為白虎加桂枝湯,越婢加術湯,二妙散,宣痹湯。常用藥物為:知母,薏苡仁,石膏,黃柏,防己,紅花,忍冬藤,滑石,秦艽,連翹,防風等。③瘀血阻絡型:此型最常用的藥物為:沒藥,乳香,紅花,當歸,川芎,香附,赤芍,桃仁。④肝腎陰虛型:此型最常用的藥物為:桑寄生,地黃,續斷,牛膝,獨活,芍藥等。⑤氣血兩虛型:此型最常用方藥為當歸拈痛湯。
緩解期辨證分型:①肝腎虧虛型:痹證日久不愈,骨節疼痛,筋脈拘急牽引,每因運動或天氣變化時加重,形疲無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無力,關節屈伸不利,甚則變形,日輕夜輕,舌質紅,脈細。應治以祛風除濕,補益氣血,滋養肝腎。②痰瘀痹阻型: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質紫暗,苔白膩、脈細澀。應治以祛風通絡,化痰祛瘀,養血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