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又稱腦卒中,是中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近年來,該病與冠心病、癌癥并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高發性、高致殘率、多種并發癥以及發病的年輕化受到了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
近期,韓國某大學報告了急性腦卒中并發癥研究的結果:腦卒中患者平均因并發癥而減少兩年無殘疾的高質量生活,且并發癥數量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86%以上的中風病人病情得不到更好的控制,從而飽受肺部感染、褥瘡、急性消化道出血、膀胱及直腸功能障礙、腎功能衰竭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的折磨。
通過對正常人及高血壓患者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有關學者指出,早八晚六,心血管疾病尤其是中風的預防以及持續性治療工作應得到持續、高度的重視。因為無論正常人或是單純高血壓患者,其血壓都是波動變化的,而這種波動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70%的人血壓高峰集中在清晨6~8點和下午4~6點,此研究結果與早晚中風高發的臨床規律吻合。
中醫認為,凝于脈中之血,或溢于脈外的“離經之血”,或流行不暢而淤滯之血,均稱為“瘀”,為中風的主要病機。瘀血一旦形成,則阻滯脈絡,阻礙氣機,影響氣血運行。瘀阻腦竅,腦失所養,清竅不通,發為中風。現代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為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主要累及大、中動脈,使動脈彈性降低、管腔變窄,最終導致心、腦等多個器官部位組織缺血和壞死,發生心肌梗死、出血性中風等嚴重后果。所以,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為防止中風的根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