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病因不明,療效欠佳。我們于2005年3月~2006年4月采用鹽酸西替利嗪、甲氰咪胍聯合薄芝片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43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6例均為我院皮膚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齡15~64歲。對照組43例,男2l例,女22例,年齡16~65歲。兩組病程均2個月~13年。86例就診時均有風團存在,根據蕁麻疹典型的臨床表現,病程超過6周而確診。治療前1個月內未服用皮質類固醇類藥物,1周內未服用抗組胺藥物,無嚴重心、肺、腎、胃等器官及系統性疾病。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均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鹽酸西替利嗪片1次10mg,1天1次,口服;甲氰咪胍片1次200rag,1天4次,15服;薄芝片1次2片,1天3次,口服。對照組僅予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甲氰咪胍片,劑量、用法同治療組。療程均為28天。分別在就診時、治療后第7、14、28天隨訪觀察并記錄患者瘙癢、風團數量及大小,按4級評分法記錄。評分標準:①瘙癢0分:無癢感;1分:輕度;2分:中度,尚能忍受;3分:嚴重,不能忍受。②風團大小 0分:無風團;1分:直徑<0.5cm;2分:直徑0.5~2.0cm;3分:直徑>2.0cm。⑧風團數量0分:無風團;1分:1~6個;2分:7~12個;3分:超過12個。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根據就診時和治療后第7、14、28天隨訪的總積分評價療效。癥狀體征積分下降指數(SSRI)=[(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SSRI等于100%,且停藥后2周內無復發,皮膚劃痕癥陰性;顯效:SSRI 80%~100%,但停藥后1~2周內復發;⑧ 有效:SSRI 30%~80%;④無效:SSRI<30%或癥狀加重。
3.2 結果 兩組第7、14、28天顯效率比較,加薄芝片組均高于無薄芝片組,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第7、14天兩組痊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第28天加薄芝片組痊愈率明顯優于無薄芝片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見表1(略)。
3.3 不良反應 薄芝片、鹽酸西替利嗪和甲氰咪胍三種藥物聯用過程中感困倦、乏力4例,訴頭暈1例,出現胃腸不適3例,但反應均較輕微,未經特殊處理均自行好轉。
4 討論
慢性蕁麻疹的反復發作與食物、藥物、吸人物、體內慢性病灶、免疫功能、精神因素、遺傳因素、內分泌因素和季節因素等有關。其發病機制主要是人體對致病因素的反應。由于變應性物質與其產生的相應的抗體或刺激因素作用于肥大細胞,使肥大細胞釋放出大量組胺和其他多種活性物質所致。
目前認為,皮膚血管上同時存在H1和H2兩種組胺受體,組胺引起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是作用兩種受體的結果。抗H1、H2受體拮抗劑聯合應用臨床見效快,已成為臨床共識。鹽酸西替利嗪具有長效、高選擇性的抗H1受體活性,既能抑制組胺早期反應,又能抑制組胺后期反應,不易穿透血腦屏障,基本無困倦作用,亦無明顯抗膽堿作用,能明顯抑制嗜酸性粒細胞的積聚和功能,抗過敏、抗炎作用強。甲氰咪胍抑制組胺H2,受體及抑制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胺,抗變態反應、抗瘙癢,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副作用小而安全。本組結果顯示,鹽酸西替利嗪、甲氰咪胍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確切。
在抗H1、H2受體拮抗劑聯合應用的基礎上,加用免疫調節劑,能顯著提高療效。薄芝片為薄蓋靈芝菌培養發酵液制成的浸膏片,薄芝片具有調節免疫功能、抑制過敏反應的功效,增加細胞溶酶體活性,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活性,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促進蛋白質合成,提高機體抵抗力。本組結果顯示薄芝片、鹽酸西替利嗪和甲氰咪胍三種藥物聯合應用可起到協同作用,是治療慢性蕁麻疹更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且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不良反應輕微,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