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治療方案
鼻咽癌的治療,首選放射治療,原因是:①鼻咽位于前、中顱窩的底部,周圍毗鄰有重要的神經(jīng)和血管,手術暴露受到限制,無法對腫瘤及淋巴引流區(qū)作連結的大片切除;②鼻咽癌大部分分為低分化鱗癌,對放射敏感,原發(fā)灶及淋巴引流區(qū)易被包括在放射野內。
放射治療屬局部治療,單純放射治療的5年生存率約為50%,局部復發(fā)和遠處轉移是病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西醫(yī)綜合治療可明顯提高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
鼻咽癌中西醫(yī)綜合規(guī)范化方案為:Ⅰ、Ⅱ期(即T1N0M0、T2N0M0、T0~2N0M0)予放射治療加中藥。Ⅲ期(即T3N0M0、、T3N1M0、T0~3N2M0)可予放射或(和)化學治療,同時結合中藥,有時還可結合手術。Ⅳ期(包括T4N0-2M0、T0-4N3M0、T0-4N0-3M1)以多種療法的綜合治療為主,如放射、化療、手術、中藥、免疫治療等。
二、中醫(yī)治療
中醫(yī)強調腫瘤發(fā)病的內在因素,正氣虛弱被視為癌變的內因。鼻咽癌的中醫(yī)治療原則為攻補兼施。補法主要是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調脾胃、益肝腎。此類藥物具有減輕放療所致的毒副反應,提高機體正氣的作用。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培補脾胃是恢復人體正氣的重要前提;腎為先天之本,陽常不足,陰常有余,陰陽氣血,陽最重要,提高機體功能,恢復人體正氣,重中之重在于溫陽。攻法是祛邪的一種方法,它對腫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此類藥物易戕伐人體正氣,損傷脾胃功能,如一味攻邪,勢必引起人體正氣更虛,反而不利患者的康復。但臨床為了達到更好的療效,又應扶正與祛邪二法交替使用,因為腫瘤病因虛致"實",又因"實"致虛,二者互為因果,故治療必須做到祛"實"補虛,即扶正與祛邪。二者如果配合適宜,則效果良好。目前臨床上,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為該病治療常法,通過辨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也適時用于臨床,以完成扶正祛邪之大法。
(一)辨證分型治療
對于鼻咽癌辨證分型治療,我們比較推崇1978年湖南彬州NPC(鼻咽癌)會議上制訂的內容:未經(jīng)治療的NPC分為3型:痰濁凝聚型、氣血凝結型和火熱內困型;經(jīng)放療、化療后的NPC亦分為3型:津液耗傷型、脾胃失調型和陰血虧損型。
1.未經(jīng)放療或化療的NPC辨證分型及中醫(yī)藥治療
(1)痰濁凝聚型
證候:病屬早期,涕中帶血,鼻塞或微咳,口苦咽干,偶見頭暈,頭痛。舌質微紅或正常,苔薄白,脈滑有力。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利竅,消痰散結。
方藥:沙參、蒼耳子、石上柏、瓜蔞、生南星、生半夏、山慈菇、野菊花、山豆根、茜草根、白茅根、白芷等加減。
(2)氣血凝結型
證候:以頸淋巴結轉移為主,精神抑郁,煩躁易怒,口苦咽干,夢多,舌邊尖紅,黃白苔,脈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泄火,消腫散結。
方藥:玄參、丹皮、赤芍、夏枯草、鉤藤、龍膽草、野菊花、石上柏、七葉一枝花、蒼耳子、生南星加減。
(3)火熱內困型
證候:以顱神經(jīng)損害癥狀為主,頭劇痛或偏頭痛,復視,舌、面歪斜,鼻塞鼻衄,流濁涕,口苦咽干,心煩不寐,舌邊紅,苔黃厚,脈弦滑或弦數(shù)。
治法:涼血熄風,解毒散結。
方藥:太子參、生地、赤芍、丹皮、入地金牛、蛇總管、旱蓮草、水牛角、山豆根、生南星、生半夏、蜈蚣、全蝎、僵蠶等加減。
2.經(jīng)放療、化療的NPC辨證分型治療
(1)津液耗傷型
證候:口干唇焦,咽痛,胃納尚可, 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舌面干,苔光絳或有裂紋,脈細或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胃陰,清熱生津。
方藥:知母、丹皮、鮮蘆根、野菊花、天花粉、野百合、天麥冬、丹參、桔梗、生地、石斛、沙參、女貞子、石上柏等加減。
(2)脾胃失調型
證候:胃納不佳、厭食惡心、嘔吐頭目眩暈、倦怠乏力、腹?jié)M便溏、舌邊紅干、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或細緩。
治法:健脾益氣,養(yǎng)胃生津。
方藥:常用中藥: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甘草、天花粉、麥芽、旱蓮草、白茅根等加減。
(3)陰血虧損型
證候: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口渴不欲飲、舌質黯淡、苔灰黯或光凈嫩紅,脈細數(shù)。
治法:滋肝腎,補氣血。
方藥:黃芪、人參、白術、當歸、陳皮、甘草、升麻、柴胡、女貞子、黃精、菟絲子、玄參、麥冬等到加減。
NPC病人在放療、化療中及治療后,主要有消化功能紊亂,骨髓抑制,免疫功能減退,口咽腔及鼻咽粘膜糜爛、潰瘍、腫痛,口干舌燥和唇裂咽痛等毒副反應。給予益氣養(yǎng)陰、生津潤燥、調理脾胃、滋補肝腎等中藥治療,對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強抗癌腫的能力,改善患者體質和營養(yǎng)狀態(tài),減輕和防止放療、化療毒副反應及后遺癥,控制癌腫的發(fā)展,減少復發(fā)和轉移,延長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質量等,均可起到積極的作用。
對于以上辨證分型及中醫(yī)藥治療,筆者認為還有美中不足之處。在本節(jié)病因病機中已探討過,鼻咽癌的病機之根本為正氣虛,尤其是陽虛為主,故中醫(yī)扶正培本治療,應時該體現(xiàn)溫陽扶正。至于溫陽之藥用多少可隨證變化,如痰濕凝聚型宜多用,火熱內困及放療、化療陰液大傷時,少用或暫時不用,一旦"表象"過,即注重溫陽扶正之原則。
我們已了解痰濁凝聚、氣滯血瘀、火熱內困均為鼻咽癌發(fā)展到某一階段的特征表現(xiàn),并且病期逐漸加重,預后愈加不良。臨床上已觀察到這種現(xiàn)象。陳效蓮報道對110例放療后結合中醫(yī)辨證治療的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68.18%;而單用放療未用中藥的患者。5年生存率僅37.9%,兩者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其中辨證屬腎陰虛的5年生存率為73.13%,陽虛型5年生存率為66.67%,而血熱型的5年生存率最低僅為20%。根據(jù)鼻咽癌的病機及其特點,筆者制訂了一個鼻咽癌基本方,功效為溫陽益氣,滋陰扶正,化瘀止血。藥用:太子參10g,白術12g,黃芪20g,石斛12g,桂枝10g,炮附子30g(先煎),細辛9g,丹參12g,菊花15g,甘草15g,山豆根20g,赤芍12g。
根據(jù)病情變化,隨證加減用藥。臨床運用中未發(fā)現(xiàn)毒副作用。
(二)專方驗方
1.上海龍華醫(yī)院方 龍葵、金銀花、白花蛇舌草各40g,生地、麥冬、野菊花各20g,紫草、薏苡仁各25g,山豆根、甘草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
2.福州市第一醫(yī)院潘明繼三參二冬湯 沙參10g,黨參12g,玄參9g,丹參12g,麥冬12g,天冬12g,生地10g,白茅根12g,玉竹9g,金銀花9g,白花蛇舌草30g,白毛藤30g,白術10g,茯苓10g,甘草3g。
3.豆果丸 山豆根90g,魚腦石60g,射干120g,茜草90g,青果60g,蟬蛻60g,蜂房60g,辛夷90g,蒼耳子60g,料姜石120g。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小,每天3次,每次服6~9g,用黃芪煎水送服或開水送服。適用于鼻塞、涕血、耳鳴、耳聾癥狀明顯的鼻咽癌患者。
4.干慈丸 干漆(炒)30g,千金子9g,郁金子30g,山慈菇30g,全蝎30g,蒼耳子30g,料姜石30g,五倍子9g,辛夷花30g,蜂房30g。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小,每次服3~6g。適用于鼻咽癌頭痛、耳鳴、耳聾癥狀明顯者。
(三)針炙治療
1.針刺 主穴取風門、肺俞、心俞、翳風、迎香、耳門、聽宮、聽會以及背部壓痛點,配穴取列缺、內關、合谷、足三里。補瀉兼施,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適用于鼻咽癌各期。
2.針刺穴位注射 取百合、內關、風門、肺俞、豐隆等穴,用20%~30%紫河車注射液14~16ml注射,亦可選用足三里和大椎穴注射。每日或隔日一次,15次為一療程,休息3~5日,開始下一療程。
(四)外治方法
1.頸部外敷散 在黑膏藥上撒麝香散,敷貼局部,適用于頸淋巴結轉移,頸部包塊皮膚未潰爛者。如皮膚潰爛,用鐵箍散撒于患處。麝香散配方:麝香1.5g,冰片30g,黃連20g,研末。
2.鼻腔及口咽部噴藥 可用錫類散和西瓜霜噴涂于鼻腔和口咽部。
(五)鼻咽癌舌質的研究
舌質是中醫(yī)檢測的客觀征象。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淡紅舌多見于鼻咽癌早期,青紫舌常為晚期之象;治療與VCAIgA滴度呈正相關聯(lián)系,與病理分類無關,3~5年生存率淡紅舌組明顯高于青紫舌組(P<0.01);放療后青紫舌患者遠期療效5~10年生存率明顯低于非青紫舌組。經(jīng)活血化瘀治療后,青紫舌組1年內得以改善者,其生存率與非青紫舌組一致。說明舌質是可以判斷患者的正氣強弱,病位深淺,預后好壞的指標。青紫舌標志患者預后不良。我們知道,青紫舌與淡紅色相比,青紫舌為寒且血瘀明顯,表明患者機體此時陽虛血瘀程度明顯加重,故其預后不良。
三、放射治療
放療為鼻咽癌治療的主要有效方法,包括深部X線、60Co、加速器,同時輔以鼻咽腔內226Ra治療。
(一)放療適應證
放射治療可分為根治性放療和姑息性放療。
1.根治性放療的適應證 全身情況良好(或Ksrnofsky 計分≥70分),無顱底骨質破壞或顱底骨質破壞不廣泛,無顱內侵犯,無遠處轉移,頸部轉移性淋巴結最大直徑<8cm,鎖骨上窩無轉移性淋巴結者。
2.姑息性放療的適應證 全身情況中等,顱底骨質破壞范圍較大,有顱內侵犯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直徑≥8cm且已固定,或鎖骨上窩淋巴結已有轉移,或有遠處轉移者。
姑息性放療的劑量為根治性放射劑量的2/3,在放射治療過程中,若腫瘤消退明顯或完全消退者,可予以根治量,故此稱之為高姑息放療。
(二)放療禁忌證
患者顱底骨質廣泛破壞或有遠處轉移,全身情況差,合并有嚴重內科疾病者,出現(xiàn)放射性腦、脊髓損傷者。
(三)放射野設計原則
鼻咽癌放射野設計原則是小而不漏。既要最大限度地保護正常組織,又要覆蓋全部病灶。所以,鼻咽原發(fā)灶的照射范圍,要包括整個鼻咽腔、鼻腔的后1/3、鼻咽旁間隙、中顱窩的底部;頸部和放射范圍:以環(huán)狀軟骨下緣為界,將頸分成上、下兩區(qū),對未捫及淋巴結者,應對上頸預防性放射,對有頸淋巴結轉移者,除對所在頸區(qū)作根治性放射外,還須對未轉移的頸區(qū)作預防照射,若已出現(xiàn)鎖骨上窩淋巴結轉移者,照射范圍的下界應達胸鎖關節(jié)的下緣。
(四)照射劑量
對原發(fā)灶,照射劑量一般用組織量60~70Gy,頸部轉移灶用50Gy,若無頸部淋巴結轉移,頸部預防性照射,可用組織量30~40Gy。全部劑量在6周內完成,可根據(jù)患者的全身反應及血象,分段治療。
張有望等推薦,對原發(fā)灶設兩耳前野(5cm×7cm或6cm×7cm )為主野,兩眶下野(4cm×5cm)和鼻前野6cm×7cm為輔野,每周照射5次,每日腫瘤量1.75~2.0Gy,總量為60~70Gy/7~8周;有顱底骨質破壞或顱神經(jīng)侵犯者,另加側顱底墅或耳后野,總量70Gy。
對頸淋巴結轉移的放療,采用X線側野垂直照射法。一般頸部分上下野照射,其原則是凡上頸部有淋巴結轉移者,作上頸部照射,加下頸部預防性照射,上頸部無淋巴結轉移者,僅作上頸部預防照射。其劑量0.774C/kg(空氣量),有淋巴結腫大者0.903~1.032C/kg(空氣量),每周5次,每次0.039~0.045C/kg。照射范圍,上界在耳后平乳突根部,耳前平下頜骨緣,前界從下頜骨中起點,下至甲狀軟骨中部,沿頸側前緣向下到鎖骨頭,后界沿斜方肌前緣向下到鎖骨,下界若頸部無淋巴結轉移可鎖骨大緣為界,一般以環(huán)狀軟骨水平為上下頸兩野照射。
60C0頸前切線加X線側野垂直射法:先用60C0作頸前切線照射。病人取仰臥位,用固定支架,將患者背部墊高,頭稍后仰,以避免下頜骨受照,照射范圍為上界在下頜骨邊緣上1cm,下界為平鎖骨水平,中間用3cm寬6cm厚的鉛塊保護咽喉氣管、食管和脊髓。照射野直徑,男性為16cm×22cm,女姓14cm×20cm,上頸部照射時下界至環(huán)狀軟骨下緣,照射直徑8cm×16cm。照射劑量:兩側上頸部無淋巴結腫大者,60C0切線照射劑量為0.645C/kg,兩上頸垂直照射量為0.387C/kg,總量1.006 C/kg,有淋巴結腫大者,60C0切線照射劑量為0.052~0.645 C/kg,X線垂直照射劑量為0.516~0.645C/kg,總量1.161~1.187C/kg,若有淋巴結殘留,將照射野縮小加照0.258~0.387C/kg,頸部60C0切線照射每日0.052C/kg,X線垂直照射每日0.039~0.045C/kg。
據(jù)觀察用上述方法,治療結束時頸部淋巴結消退率為75.4%,頸淋巴結復發(fā)率7.3%,而60C0切線加X線照射組的頸淋巴結消退率69.7%,頸部淋巴結復發(fā)率3.5%。
效果:隨著放射設備的改進,鼻咽癌放療后的5年生存率在不斷提高,10年以上長期生存者也不乏其人。20世紀50年代5年生存率僅為15%,到70年代5年生存率已提高到40%以上。中山醫(yī)學院1974年報道,5年以上存活率已達49.5%,I期患者5年生存率達80%,Ⅱ期59.4%,Ⅲ期49.1%,Ⅳ期20%。泰德興等報道,頸部有淋巴結轉移者,行半頸預防照射組5年生存率為45%,全頸預防性照射組53.8%。
(五)放療副反應的中西醫(yī)綜合治療
1.皮膚放射性損傷 皮膚出現(xiàn)癢、灼痛或干性脫屑者,可用冰片、滑石粉搽患部,同時避免日曬、熱水洗擦、皂類洗滌等損傷皮膚的因素。皮膚出現(xiàn)開裂或濕性皮損時,可用康復新液、維生素B12稀釋液濕敷患處,并用氦氖光照射患處,每天1~2次,每次10分鐘,然后用金霉素羊毛脂外涂患處。若膿性物較多,可用1/1 000的呋喃西林液清洗膿液后,再用上法治療,禁用紅汞、碘酒涂搽患部、同時暫停對患部的放療。
2.口腔反應 常見口干、口腔灼熱或灼痛,嚴重者出現(xiàn)口腔潰瘍或大片糜爛,可用洗必泰液、甘草液、康復新液、口炎康液含漱,亦可用生理鹽水含漱;或用生理鹽水30ml,薄荷水20ml,慶大霉素8萬U噴喉后,可再用雙料喉風散噴涂口腔。因口腔或口咽劇痛而影響進食者,可用1%的地卡因或1%普魯卡因,在進食前5分鐘霧化噴涂口腔,以減輕進食時的疼痛。中藥用射干12g、生石膏20g、金銀花15g、連翹15g、馬勃9g、薄荷6g(后入),水煎取汁后加入冰片0.1g,含漱。
3.頭痛 放療中出現(xiàn)頭劇痛,是腫瘤及放射野組織經(jīng)放療后發(fā)生腫脹,壓迫周圍組織所致。常見于有顱底骨質破壞者。除對癥處理予以止痛藥處,可在當天放射后2小時內,用20%的甘露醇250ml,作靜脈快速滴注,其疼痛多能在短時間內緩解。若效果不佳,可加用地塞米松100mg,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作靜脈滴注,在每天放療后用,每天1次,連用3~5天。
4.放射性中耳炎 出現(xiàn)耳內脹痛,或伴有發(fā)熱,鼓膜穿孔,有滲液從外耳道流出者,可選用3%的過氧化氫溶液沖洗外耳道后,再用復方新霉素液滴耳。
5.淋巴結腫痛 有患者轉移的淋巴結經(jīng)放療后,出現(xiàn)腫脹疼痛,原因是放療引起淋巴管水腫,淋巴引流不暢導致。可用50%硫酸鎂溶液濕敷。疼痛明顯者,可加用抗生素與少量激素靜脈滴注,連用3~5天。中藥可用紫金錠加少許芒硝,用水調成稀漿后涂腫脹處。
6.白細胞減少 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若不低于3.0×109/L者,可予鯊肝醇、利血生、強力升白片等口服。若白細胞低于3.0×109/L者,可作成分輸血輸入白細胞,或予瑞白等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每天1次,連用3~5天,同時予以補血升白細胞的中藥治療,藥用:女貞子15g,補骨脂15g,雞血藤20g,枸杞子15g,黃芪20g,桂圓20g,白芍20g,阿膠30g(烊化),大棗20g,水煎服。
7.出血 部分病人放療中出現(xiàn)涕血或回吸性血絲痰,原因為腫瘤經(jīng)放療后出現(xiàn)壞死、脫落,放射區(qū)粘膜充血、毛細血管破裂。量少者,可予1%麻黃素滴鼻,并予以維生素C、維生素K等口服;量多者,凝血酶200U入生理鹽水2~3mg溶解后滴鼻,配合卡巴克絡(安絡血)口服或肌注。中藥予以涼血滋陰止血之品調理,藥用:白茅根20g,仙鶴草12g,丹皮20g,茜草20g,生地20g,枸杞子15g,當歸12g,天花粉20g,側柏葉15g,蒲黃炭10g,水煎服,每日1劑。
如鼻咽部持續(xù)出血且量較多者,應作鼻咽部填塞止血,如出現(xiàn)大出血者,應立即鼻咽部填塞止血,若仍無效者,應作患側頸外動脈結扎術。
(六)放療后遺癥的中西醫(yī)綜合治療
1.張口困難 緣于顳頜關節(jié)及其周圍的咀嚼肌,經(jīng)放射后發(fā)生退行性變,肌肉萎縮及纖維化。表現(xiàn)為張口時顳頜關節(jié)活動障礙、顳頜關節(jié)疼痛。對此,目前尚無滿意的解決辦法。有報道用中藥乳香、沒藥、田七、全蝎、威靈仙等研末后,加入熱融的白蠟中拌勻制成藥蠟,每天將藥蠟用熱水浸泡至可塑狀時,敷貼顳頜關節(jié),同時作張閉口動作,并用手指揉按顳頜關節(jié),對張口困難有一定緩解作用。在放療中或放療后,在中藥方中加入葛根60g、柴胡12g、地龍30g,對日后顳頜關節(jié)功能障礙,可起到減輕作用。
2.放射性脊髓損傷 多在放療后結束后3個月左右出現(xiàn)。早期者表現(xiàn)為低頭時觸電感并向四肢遠端放射,亦稱Lhermitt氏征;晚期者以頸段脊髓橫貫性損傷為主,表現(xiàn)為肢體無力到完全癱瘓,痛、觸覺減退。大便干結或二便失禁。治療可予激素如地塞米松10~20ml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7~10天后,改用口服;血管擴張藥如胞二磷膽堿250ml,肌注,每天1次,連用20~30天;復方血栓通,每天3次,每次1~2片;腦神經(jīng)營養(yǎng)如腦活素20ml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10天。有條件者,可配合作高壓氧艙治療。同時配合補腎養(yǎng)陰的中藥:女貞子15g,山萸肉15g,枸杞子12g,玉竹30g,生地15g,熟地20g,冬蟲夏草6g(另燉),補骨脂15g,杜仲15g,懷牛膝15g,水煎服,每天1劑。
3.放射性腦病 發(fā)生在放療后10個月至7年不等。表現(xiàn)為記憶力下降,顱神經(jīng)損害征,一側肢體無力,或伴有頭痛,甚至精神異常如多語、語無倫次、表情呆滯等。治療與放射性脊髓損傷相同。若出現(xiàn)顱神經(jīng)損害征時,中藥除用滋補腎陰外,應加入被祛風通絡之品,如蜈蚣5條、地龍30g、全蝎10g、僵蠶15g,另外用蜈蚣、地龍、全蝎、僵蠶各30g,研碎拌勻,分成30等份,每天服1份,水沖服。
(七)提高鼻咽癌放射療效的中西醫(yī)對策
1.放射治療與中醫(yī)藥配合 鼻咽癌放射期間,除常出現(xiàn)熱傷陰津的癥狀外,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可出現(xiàn)瘀證的舌象如青紫斑點。在中藥治療中,除清熱養(yǎng)陰生津外,應加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如田七、丹參、赤芍藥、紅花、澤蘭等。
研究資料表明,活血化瘀的中藥具有增加鼻咽癌細胞對放療敏感度的作用。
放射治療和手術一樣均為局部治療,而癌腫為全身病變局部表現(xiàn),如要根治癌腫或者說要達到最好的效果。應局部和整體配合治療,事實已證明放射治療鼻咽癌和中醫(yī)藥不同時期的辨證用藥配合,療效最佳。(中醫(yī)藥的運用可參見本節(jié)中醫(yī)治療部分)有人研究某些中藥及提取物亦有放射增敏作用:①呈少雄等報道;毛冬青聯(lián)合放療,可加快鼻咽原發(fā)灶及頸淋巴結轉移灶消退;②曹棄元等報道:牡蠣提取液對人鼻咽癌細胞株有放射增敏作用,馬藺子種子提取的馬藺子甲素亦有放射增敏作用;③湖南醫(yī)學院附屬一院用川紅注射液配合放療,療效良好。
2.放療與化療配合 對放療不敏感者,如頸淋巴結轉移直徑>6cm者,可在放療前予以化療。方法是:
DDP 20mg,加3%氯化鈉注射液50ml,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用5天;
5-FU 0.5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5天;
CF(亞葉酸鈣)20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5天。
待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直徑縮小至不足6cm時,再行放療。此治療方案21天可重復,若腫大的淋巴結一次化療后縮小至4cm以下者,可不再行第2次化療。若經(jīng)一次化療后10天腫大的淋巴結仍未明顯縮小,可在放療期間再行一次化療。
3.放療與熱療配合 熱療是通過各種加熱方法如微波透入等,將瘤體的溫度升到40℃~42℃,同時予以放射或化療,達到增加腫瘤對放射、化療的敏感度、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其機理是:①腫瘤中的乏氧細胞對放射不敏感但對高溫敏感;②高溫下細胞中的無氧酵解增強,PH值降低,在低PH值環(huán)境下,腫瘤細胞易受到破壞;③在高溫條件下,放射線和某些化療藥物如5-FU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增加。
熱療適應證:對放療不敏感的腫瘤如直徑≥6cm的淋巴結轉移癌,經(jīng)放療達20Gy仍未縮小者。
由于鼻咽與大腦距離較近,且目前對鼻咽部熱療的測溫和控溫技術尚待提高,加用熱療后鼻咽部最佳放射劑量,仍在探索中。
方法:在放射前或后的2小時內,對腫瘤進行熱療,使瘤體溫度達到40℃~42℃并維持40分鐘。熱療與放療在時間上應銜接好,兩種治療之間的相隔時間最好不超過1小時,否則會降低熱療的增敏效果。熱療每3天一次,一般做6~8次。
4.HPO增敏與放療配合 是利用HPO(血卟啉衍生物)經(jīng)放射線作用后產(chǎn)生單態(tài)氧,單態(tài)氧能破壞癌細胞結構的原理進行治療。中山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研究表明,HPO有增加鼻咽癌細胞放射敏感度的作用。
5.腔內放射 其優(yōu)點在于減少鼻咽鄰近組織的損傷,增加局部控制率,適用于原發(fā)灶局限于鼻咽腔內,外照射50Gy~60Gy后病灶已消失或局部復發(fā)未超腔以及全量照射(70Gy)后的表淺病灶。上海一組48例鉆外照射加腔內放療效果,5年生存率為86.2%。臨床實踐證明,在放療和化療的同時輔以中藥治療,具有增強患者體質,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的作用。
四、化學治療
化學藥物治療,主要用于Ⅳ期、Ⅲ期患者已有明顯淋巴結轉移或遠處轉移者,及放療前后的輔助治療。
其治療藥物有DDP、5-FU、CTX、MTX、VCR、ADM、表阿霉素(E-ADM)、平陽霉素(PYM)、亞葉酸鈣(CF)。
(一)化療適應證
1.頸轉移性淋巴結最大直徑≥6cm者,宜先用誘導化療使腫瘤縮小、繼之放療。
2.對放療患者,在放療前、中、后三個階段,配用輔助化療,提高療效。
3.放療時加化療,作為放療增敏劑。
4.對于鼻咽癌晚期患者,不宜放療,僅作化療姑息治療。
(二)單一藥物化療
治療鼻咽癌的化學藥物較多,可根據(jù)不同情況選擇應用,如環(huán)磷酰胺、甲氨蝶呤、博萊霉素等。據(jù)文獻介紹應用這些藥物可以使30%的患者病變得到控制或緩解。但其緩解時間僅3~6個月。有人報道,對放療后遠處復發(fā)和轉移的病人順鉑單藥組有效率為41.3%。
(三)聯(lián)合藥物化療
聯(lián)合化療的理論基礎是根據(jù)細胞的動力學原理,選擇的藥物既有殺傷增殖細胞的作用,又具有殺滅休止細胞能力,或者能使腫瘤細胞同步化,從而發(fā)揮藥物的最大效力。其生物化學基礎是增強藥物致死性阻斷效果,"解救"正常細胞。聯(lián)合化療藥物選擇的原則是,選擇其作用機理不同,抗腫瘤譜有異,而毒性作用又不互相累加的藥物。盡力用GBF聯(lián)合化療方案,有效率為66.67%,其完全緩解為12.12%,而對初治患者,在誘導化療后再接受常規(guī)放療,誘導化療組頸淋巴結全部消除率達82.09%,而對照組僅64.18%,差異顯著。因此在放療前或放療后都有必要進行適當化療。目前臨床學者們比較推崇的有以下幾個化療方案:
1.CBF方案
CTX 0.8~1g,靜脈滴注,第1、4天。
BLM 10mg,肌注,第1~5天。
5-FU 0.5g,靜脈滴注,第2、5天。
此方案5天為一段,隔周后用下一段,每療程共用4段。
2.COMF方案
CTX 0.5g,靜注,第1、8天。
VCR 1mg,靜注,第1天、第8天。
5-FU 0.75g,靜滴,第1天。
MTX 50g,靜滴,第8天。
此方案每4周重復一次。
3.PFC方案
DDP 20~30mg,靜注,第1~5天。
5-FU 0.5g,靜滴,第1~5天。
CF 0.2g,靜滴,第1~5天。
此方案21天重復。
4.PPF方案
PHA 20mg,靜脈滴注,連用5天。
DDP 20mg,靜脈注射,連用5天。
5-FU 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連用5天。
此方案5天為一周期,休息1周后,第2周期取消PHA,余相同,進行化療,2周期為一療程。
5.CF方案
CTX 1g,靜滴,第1、4天。
5-FU 0.5g,靜滴,連用5天。
此方案5天為一周期,休息1周后,用相同方法行第2周期化療,2個周期為一療程。
6.PF方案
DDP 20mg,靜注,連用5天。
5-FU 0.5g,靜滴,連用5天。
此方案5天為一周期,休息1周后,用相同方法進行第2周期治療,2個周期為一療程。
7.PO方案
DDP 20mg,靜注,連用5天。
VCR 1mg,靜注,第1天、第4天用。
此方案5天為一周期,休息1周后,按上法行第2周期化療,2周期為1療程。
(四)聯(lián)合方案沖擊性化療
晚期病人,尤其是頸部淋巴結巨大者,常規(guī)化療效果較差,對身體情況良好的晚期病人,采用多種方法:化療當天早晨禁食,口服氯丙嗪50mg,然后依次靜脈內注入下列藥物。
CTX 0.6,加生理鹽水30ml,一起靜脈推注。
Ara-C100mg,5%G.S 500ml,一起靜脈滴注。
氫化可的松100mg,加入5%G.S 500ml,一起靜脈滴注。
BLM30mg,加生理鹽水200ml,一起靜脈滴注。
5-FU 0.5g,加5%G.S 500ml,一起靜脈滴注。
VitC 1g,VitB60.1g,加25%G.S 750ml,一起靜脈滴注。
MTX10mg,加生理鹽水20ml,一起靜脈滴注。
VitG 1g,加5%G.S 500ml,一起靜脈滴注。
VCR 1mg,加生理鹽水10ml,一起靜脈滴注。
上列藥在15小時左右依次給完,連用3天為一療程,若病人不能忍受化療反應,可改為每周1次,共3周。
(五)半身化療
是通過壓迫腹主動脈,暫時阻斷下半身血液供應,利用氮芥(NH2)注入體內快速發(fā)生作用,并在15分鐘后藥力減弱一半的特點進行上半身化療。此法既可增加上半身藥物濃度,又可保護下半身骨髓,適合于鼻咽癌下行型、尤以巨塊頸淋巴結轉移或肺轉移者。
方法如下:①化療當天早晨禁食并排空大便。②氯丙嗪25ml,肌內注射。③病人平臥,臀部稍墊高。④將棉棒放在腹主動脈平髂脊處,外加血壓計的氣囊?guī)В僭诟共抗p層多頭腹帶。⑤由肘靜脈滴注5%G.S。⑥將血壓計氣囊充氣以壓迫腹主動脈,至雙側股動脈搏動消失為標準。⑦將氮芥10mg加生理鹽水10ml,經(jīng)滴注快速注入靜脈內(1~2分鐘注完)。⑧注完藥后,繼續(xù)維持氣囊壓迫10~15分鐘,然后松解。每周1次,連用4~6周為一療程。
本方法胃腸反應較明顯,對肝大、肝硬化、肝腎功能嚴重損害、高血壓、年老體弱或過于肥胖者,不宜采用。
(六)動脈插管化療
適合于早期(Ⅰ、Ⅱ期)或有單個較小的頸深上組淋巴結轉移者、晚期上行型者、放療后鼻咽殘留者或復發(fā)者。如股淺動脈逆行插管、面動脈逆行插管。
(七)化療與中醫(yī)藥配合
中藥用健脾益氣、清肺和胃,佐以益腎的藥物,以增加機體免疫功能。
藥用:太子參、白術、茯苓、生黃芪、沙參、枇杷葉、竹茹、旱蓮草、枸杞子、女貞子、菟絲子、白扁豆、薏仁、何首烏、淫羊藿等
五、手術治療
因鼻咽腔部位深藏隱蔽,周圍結構復雜,與重要的神經(jīng)血管毗鄰,同時,鼻咽癌多為低分化癌,易發(fā)生淋巴轉移,手術徹底清除腫瘤有一定困難,一般不首先采用手術治療,但在合適的條件下,可采用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包括鼻咽原發(fā)灶切除術和頸淋巴結清除術。
鼻咽癌手術適應證:
1.放療后復發(fā)的再治療;
2.高分化癌或良性腫瘤出現(xiàn)惡變;
3.孤立性遠處轉移灶亦主張先行切除,再加放療,以取得較好的姑息療效。
六、光動力學治療
光動力學治療是利用血卟啉衍生物(HPD)進入人體后,能大部分聚集在鼻咽癌細胞中,經(jīng)染料激光或氬離(Ar+)激光的照射后,轉變?yōu)閱螒B(tài)氧,單態(tài)氧對腫瘤細胞產(chǎn)生破壞作用的機理進行治療。
光動力學治療的適應證:
1.鼻咽原位癌腫侵入的范圍距鼻粘膜<0.5cm的Ⅰ期患者。
2.放療后鼻咽灶仍殘留或放射后復發(fā),病灶較小不足0.5cm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