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30位中國國內血液學專家研究討論后制定的《慢性髓性
白血病(CML)治療指南2013版》發布了,根據國際上最新研究進展結果,加入了新治療方法和監測方法等。參與制定工作的專家今天表示,該《指南》為國內血液科和
腫瘤科醫生提供了最權威的臨床指導。
第六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治愈之路專家高峰論壇”今天在北京舉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教授王建祥指出,《指南》參照了2013年《慢性髓性白血病NCCN腫瘤學臨床實踐指南》、2012歐洲腫瘤內科學會、2009年歐洲白血病網專家組的治療推薦,同時充分考慮中國病患的特點。
他指出,中國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較西方更年輕化,國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慢性髓性白血病中位發病年齡45至50歲,而西方國家中位發病年齡67歲。因此,指南指出,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中應該詳細評估患者的全面情況后,向其推薦優勢治療選擇。
他稱,過去,造血干細胞移植曾是唯一有望治愈CML的方法。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教授指出,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已提升。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教授指出,“監測”對于CML的治療尤為重要。目前,分子學即基因檢測已成為CML最敏感、最嚴格的檢測方法,而聚合酶鏈反應(PCR)是分子學檢測中常用的實驗手段,定期PCR療效監測有助于早期發現可能的緩解或依從性問題,幫助優化治療方案,還能為與患者討論和評估病情創造良好條件。
與會的三位專家均強調,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應每隔3個月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了解病情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有無停藥的機會已達到治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