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去氧膽酸是一種親水性膽汁酸,其化學結構為3α,7β-二羥基、5膽烷酸,最早是從中國黑
熊膽汁中分離出來,約占正常人膽汁酸池的3,是鵝去氧膽酸在腸道細菌作用下的78羥基差向異構體。很早以前,我國中醫就已將其應用于各種
肝病的治療。日本及歐洲學者最早提出熊去氧膽酸能夠治療膽固醇結石。1985年Leuschner等用其治療
膽結石時發現熊去氧膽酸可同時降低血清轉氨酶,此后,大量的臨床試驗表明,熊去氧膽酸對一些肝病確有療效。本文就熊去氧膽酸在膽汁淤積性肝病中的應用進展做一概述。
促進膽汁分泌
膽汁淤積性肝病中,其肝膽管分泌功能受損,膽汁酸及其他潛在毒性的膽汁成分在肝細胞貯留,引起肝細胞的損傷、凋亡、甚至壞死。熊去氧膽酸刺激膽汁及其他有機化合物分泌的主要機制包括:通過影響鈣離子、蛋白激酶C和有絲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等依賴的級聯反應,增強肝細胞的分泌能力;熊去氧膽酸通過膽小管膜上的轉運蛋白的表達合成,或通過磷酸化直接激活轉運蛋白,提高肝細胞的分泌膽汁功能;另外,熊去氧膽酸還能抑制膽汁酸在腸道重吸收,降低肝內及血液中毒性膽汁酸的濃度。
抑制細胞調亡
內源性疏水性膽汁酸,如甘氨鵝脫氧和甘氨脫氧膽酸,在肝細胞淤積,活化Fas受體,繼而激活半胱天冬酶-8(caspase-8)和促調亡蛋白Bid,使Bax蛋白移位至線粒體,導致線粒體酶通透性改變(MMPT),釋放細胞色素C,進一步引起肝細胞凋亡,這可引起肝細胞炎癥性改變及
肝纖維化。研究發現,熊去氧膽酸可明顯抑制細胞凋亡,其主要機制為阻止凋亡蛋白Bax的移位;減輕線粒體腫脹;以及抑制細胞色素C的釋放。另外,熊去氧膽酸還可激活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而誘導生存信號,從而抑制凋亡。
細胞保護,減少疏水性膽汁酸毒性
在膽汁淤積性肝病中,疏水性膽汁酸如鵝去氧膽酸、去氧膽酸、石膽酸在肝內積聚,作用在肝細胞膜上,使其極性增加,干擾膜的脂質組成,使膜的通透性增加,誘導肝細胞破壞。熊去氧膽酸作為親水性膽汁酸,通過與細胞膜非極性結構結合,降低膜的極性,穩定細胞膜:。熊去氧膽酸分子亦可直接競爭性取代細胞膜中的毒性膽汁酸。應用治療劑量熊去氧膽酸(每日13-15mg/kg)后,熊去氧膽酸可改變膽汁酸池中親水性/疏水性膽汁酸比例,成為血清和膽汁中主要膽汁酸,減少毒性膽汁酸對肝細胞的毒性。
最初的研究表明,熊去氧膽酸具有改變膽汁酸池組成、保護肝細胞膜、調節免疫、抗氧化、增加膽汁中碳酸氫鹽等作用。最近的研究發現,應用于膽汁淤積性肝病中,熊去氧膽酸作為細胞內信號轉導因子,有促進受損肝細胞膽汁分泌功能,抑制肝細胞凋亡和細胞保護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