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素是目前治療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藥物之一。對
乙型肝炎,
干擾素聯合
拉米夫定;對
丙型肝炎,
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為當今通用的治療方案。普通
干擾素因半衰期短,需每日至多隔日1次注射,而慢性肝炎需長期用藥。新近問世的聚乙二醇化(peg)長效
干擾素,它將
干擾素與聚乙二醇結合成大分子物質,使得藥物從腎臟排泄的速率大為減慢,半衰期較普通
干擾素延長7~10倍,投放臨床后受到人們的青睞。本類藥物現有peg
干擾素α-2a(
派羅欣)和peg
干擾素α-2b(peg-Intron)兩種,二者療效和毒副作用相近,血清學應答率均優(yōu)于普通
干擾素(高16%~19%)。由于僅需每周給藥1次,使治療的依從性大大增高,一時成為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用藥新寵。很多病人由于忽視了其不良反應的存在,花費了不菲的價錢用上藥,但中途又不得不因為難以耐受的毒副作用而停藥。本文以目前最為常用的派羅欣為例,將其不良反應簡介如下,供臨床選藥時參考。
1 引起流感樣綜合征
多數人于首次用藥后2~5小時內開始發(fā)熱,一般為低熱,個別人可達40℃,伴寒戰(zhàn),經3~4小時可自行退熱。常伴有乏力、頭痛、鼻塞、四肢肌肉酸痛、關節(jié)痛等。一般經3~4次注射,病人可逐漸耐受,不再發(fā)熱或僅有低熱。如為可以耐受的中、低度發(fā)熱多不需特殊處理,高熱時可予物理降溫或口服清開靈、柴胡、魚腥草等中藥制劑對癥治療。解熱鎮(zhèn)痛劑如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副作用較大,且有可能降溫過快易致大汗虛脫或低降抗病毒療效,不作首選。體質較弱者于注射前半小時服藥,可預防或減輕發(fā)熱。
2 導致骨髓抑制
與普通
干擾素一樣,長效制劑也可抑制骨髓,引起血細胞減少。如對紅細胞生成的抑制作用,呈劑量依賴性,尤在大劑量給藥時。利巴韋林易引起溶血性貧血,二者聯合治療丙型肝炎時更易發(fā)生貧血,嚴重時需減少用量甚至提前停藥。聯合應用2~4周后個別敏感者血紅蛋白最多可降低30g/L,此時可應用利血生或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當血紅蛋白降至不足100g/L時應減少用量;低于80g/L時應提前停藥,此時血紅蛋白可迅速恢復正常。長效
干擾素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發(fā)生率高于普通
干擾素,亦為迫使治療中斷的原因之一。病人用藥后兩周白細胞下降最為明顯,4~6周后逐漸回升。因而在此期間宜注意密切檢查血常規(guī),及時加用提升白細胞的藥物。中性粒細胞水平低于0.75x109/L時應減少用量;低達0.5x109/L時宜及時停用有報道,早期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有效對抗白細胞下降,并提高抗病毒應答。普通
干擾素治療可使血小板生成素產生減少或導致血小板阻塞毛細血管而使血小板下降10%~50%,長效制劑的這一反應更為明顯,敏感者于治療后24小時即可出現血小板降低,若低于50x109/L,需要減量,低于30x109/L,則應停藥。這一副反應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如用藥后血小板短期內明顯或快速降低,宜注意激發(fā)自身免疫功能紊亂的可能。
3 誘發(fā)甲狀腺疾病
本劑在用于治療丙型肝炎過程中,有1%~6%的人可發(fā)生甲狀腺疾病,主要表現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有些病人體內存在抗甲狀腺抗體,用藥后可發(fā)生橋本氏甲狀腺炎。因此應在治療前和用藥過程中,每3~4月檢測一次甲狀腺相關激素。對合并有甲亢的肝炎病人,需待甲亢病情控制后再進行
干擾素治療。
4 出現神經精神反應
無論何種
干擾素,均可引起
失眠、精力分散、情緒改變、易激惹和抑郁等不適,以抑郁最為嚴重。長效制劑可致20%~30%的用藥者發(fā)生程度不等的抑郁表現,輕者僅有性格改變,如不喜言談、情緒郁悶、自閉、缺乏自信、焦慮等;重者可有自殺念頭、自殺企圖和行為。5-羥色胺攝取抑制劑帕羅西。20mg/天)或氟西丁、
舍曲林口服對大多數病人有效,出現自殺念頭者宜及時停藥。
據報道,其他較為少見而嚴重的副作用還有以視網膜出血、棉絮斑和黃斑水腫為特征的
視網膜病變,尤在伴有
糖尿病、
高血壓等病者于用藥3個月后易于發(fā)生,但多為一過性、無癥狀,可在繼續(xù)治療過程中消失,不遺留后遺癥。偶見厭食、皮疹、瘙癢、光敏性
皮炎、
銀屑病、
脫發(fā)、誘發(fā)或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間質性肺炎、結節(jié)病、急性腎功能衰竭、細菌感染、
癲癇發(fā)作、
腦卒中甚至失明、失聽等。
因此,臨床上在給病人應用長效
干擾素治療前,應盡可能地讓他們了解用藥后將要出現的不良反應,掌握必要的觀察、檢查方法和簡易的應對措施,準備好對癥處理藥物,并知道如何追蹤復查。當反應嚴重時應在?漆t(yī)師的指導下選取恰當時機減量或停藥,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持有效劑量和療程,使抗病毒作用得到最佳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