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治療措施是抗病毒。目前明確有效的杭乙肝病毒藥物有α—干擾素和以“拉米夫定“為代表的核昔類藥物,我國科學家研究成功的雙環醇和氧化苦參堿也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確切療效仍在觀察中。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的適應證是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高于正常的2—10倍、HBeAg和HBV DNA陽性。
干擾素是人體內本身就存在的一種生物活性物質,最早是由英國科學家于1957年發現的。最初,科學家們把滅活的流感病毒接種于雞胚細胞內,結果發現這些細胞可以分泌一種可溶性物質來抑制和干擾流感病毒的復制,所以將這種物質命名為“干擾素”。以后科學家們進一步發現,當人體發生任何病毒感染時,都能產生干擾素進行防御,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干擾素的抗病毒作用。根據抗原成分和細胞來源的不同,可將干擾素分為α、β和γ三種。目前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是α—干擾素,我們現在已經可以通過細胞生物學和基因工程進行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干擾素治療慢性乙肝已有20多年的歷史,它的抗病毒、抗腫瘤、調節免疫、抗肝纖維化等藥理作用已得到國際上的普遍公認,迄今為止仍是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的首選藥物。干擾素治療的目標是有效控制病毒感染,最大程度降低病毒復制;改善肝組織學改變、緩解臨床癥狀、穩定肝功能;從長遠來看,則是預防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的發生。成人劑量為每次300萬一500萬單位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隔日1次或每周3次,療程不短于半年。干擾素抗乙肝病毒的平均療效為30%一40%,其與藥物劑量、療程成正比。
為了方便患吝的使用,科學家們研制出了一種干擾素新產品——干擾素筆(商品名叫甘樂能筆)。每支甘樂能筆內含天然人α—2b干擾素1800萬單位,通過旋轉筆筒可以精確調節藥物注射劑量,若每次注射300萬單位,則可滿足6次治療。這種高科技產品的問世是廣大乙肝患吝的福音,與其他干擾素劑型比較,它有諸多方面的優勢:首先,患吝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行注射,不求助他人。最大程度上保護了患者的隱私,維護了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其次,體積小巧,攜帶方便,易于保存,特別適用于經常出差的患者,解除了每到一地就要尋找醫院的苦惱,節約了時間。第三,藥物高度純化,副作用小,每300萬單位的干擾素僅為0.2毫升溶液,加上注射針頭極為纖細,基本上可以達到無痛注射,減少了患者對注射的恐懼,由此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順應性,配合醫生完成長療程治療。第四,療效確切,使用安全,通過治療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和其他杭病毒藥一樣,干擾素的使用也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切不可草率行事,應掌握好適應證和禁忌證。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有癲癇、失代償性肝硬化的患者以及有精神病或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不適合干擾素治療。在開始用干擾素治療時,患者可能出現發熱、鼻塞流涕、四肢關節酸痛等類似流感的癥狀,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現血清轉氨酶一過性升高現象,這是藥物的正常反應,不必緊張。為了減少這一副作用,可以從小劑量開始,待身體適應后改為常規劑量。發熱、關節酸痛嚴重者可服用阿司匹林類解熱鎮痛藥對癥處理。在整個治療期間應定期復查,目的是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特別是應注意有無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白細胞和血小板明顯減少者應減少用藥劑量,甚至停藥。
最后,需要提醒廣大患者的是,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種能叫慢性乙肝患者“大、小三陽”全部轉陰的藥物,即使干擾素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的復制。雖然我們說干擾素是乙肝病毒的克星,但這也是一種相對的概念,我們應該用科學的眼光來正確認識乙肝的抗病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