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素對慢乙肝療效B基因型者優于C型
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中心Wai等報告,在ALT升高的中國慢乙肝(CHB)病人中,干擾素對B基因型病人的療效顯著優于C型病人;而在預測干擾素療效方面,基線ALT水平比HBV基因型更重要。這項在臺灣進行的研究表明,接受干擾素治療的CHB病人,B基因型病人的HBeAg 陰轉率顯著高于C基因型病人。但Wai等發現,B基因型病人的血清HBeAg自然血清轉換率也高于C基因型病人。因此,B基因型病人的HBeAg陰轉率高是否與干擾素治療有關還不清楚。為此Wai等對以前報道的隨機對照研究(Lok,Gastroenterology 1992,1022091)進行分析,比較B型和C型病人HBeAg 陰轉率。
該研究共納入115例CHB病人,病人被隨機分為2組,分別為干擾素(合用或不合用潑尼松龍)組和對照組(無治療)。再根據治療前ALT水平,將病人分為2組(正常組或升高組)。治療有效定義為,治療結束后HBeAg持續陰性24周。采用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可能影響療效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基線ALT水平、干擾素治療和HBV基因型。
結果顯示,109例(95%)病人有基因型檢測結果,B、C和D型分別為38%、60%和2%。107例B型和C型病人的平均年齡為29歲,64%為男性。72例病人接受干擾素治療,35例為對照組。B型病人的干擾素療效比C型病人高,分別為36%和17%(P=0.07)。ALT正常組病人干擾素療效均差,ALT升高病人中,B型病人的干擾素療效顯著升高,分別為55%和21%(P=0.01)。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治療開始前ALT升高是影響干擾素療效的唯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