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損害是化療患者比較常見的問題,特別是在慢性
肝病的患者和肝原發性或轉移性惡性
腫瘤患者較易發生。出現肝功能損害將影響化療正常進行,甚至導致患者肝功能衰竭。本文選用
泰特還原型谷胱甘肽對73例化療患者進行治療,旨在觀察該藥物對化療后肝損害的保護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3例腫瘤化療患者,男47例,女26例;平均年齡63.8歲(42~78歲)。分A、B、C、D 4組。A組:
胃癌、
大腸癌和
乳腺癌患者27例,其中19例
乙肝免疫學指標陽性,1例
丙肝免疫學指標陽性,3例
脂肪肝,分A1和A2組。術后出現肝功能異常,經治療化療前肝功能已正常。B組:胃癌、大腸癌和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14例,其中9例乙肝免疫學指標陽性,但以往肝功能正常,化療后出現肝功能異常,需再次化療。C組:胃癌或大腸癌伴肝轉移患者16例和不能手術的
肝癌患者5例,肝功能正常,分C1和C2組。D組:胃癌或大腸癌伴肝轉移患者7例和不能手術的肝癌患者4例,肝功能異常。
肝功能異常判斷標準:肝功能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40u/L、或膽紅素(SB)>25μmol/L。
1.2 治療 還原型谷胱甘肽采用意大利福斯卡瑪公司生產的泰特(
TAD)。A1組15例化療時用泰特,行腹腔靜脈聯合化療7例,腹腔化療3例,靜脈化療5例。A2組12例化療時不用泰特,行腹腔靜脈聯合化療6例,腹腔化療3例,靜脈化療3例。B組患者行腹腔或腹腔靜脈聯合化療5例,腹腔化療2例,靜脈化療7例。C1組11例化療時用泰特,行肝動脈介入化療7例,腹腔靜脈聯合化療4例。C2組10例化療時不用泰特,行肝動脈介入化療6例,腹腔靜脈化療4例。D組患者行肝動脈介入化療7例,腹腔靜脈聯合化療4例。化療藥物有5-FU、絲裂霉素、順鉑、環磷酰胺、甲氨蝶呤、表阿霉素和羥基喜樹堿。
A1組與C1組患者化療前1天開始每天靜脈滴注泰特 1.2g至化療結束后1周,B組與D組患者檢測出肝功能異常即開始每天靜脈滴注TAD 1.2g至化療結束后1周。化療前1天、化療結束后1天和1周復查肝功能。
1.3 統計學方法 ALT、SB水平用均數±標準誤表示,有無差異用t檢驗,樣本率的比較用四格表精確檢驗。
2 結果
2.1 肝功能 患者化療前后肝功能損害發生情況,見表1,其中A1組患者化療后1周肝功能損害發生率較A2組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性(P<0.05)。患者化療前后ALT和SB水平的變化情況,見表2,其中A1組患者化療后1天和1周ALT水平較A2組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性(P<0.05);C1組患者化療后1周ALT水平較C2組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性(P<0.05)。
2.2 后期情況 A組病例均完成6個療程化療,其中A2組6例后轉入A1組。B組有2例未完成全部療程的化療。C組、D組病例在完成2個或3個療程化療后行CT或B超檢查,肝腫塊縮小11例,無明顯增大10例,增大11例,其中C2組7例后轉入C1組。
3 討論
化療藥物有不同程度的肝毒性,某些藥物比較明顯,如環磷酰胺、甲氨蝶呤、表阿霉素等。化療藥物在肝臟內進行代謝,通過肝藥酶作用形成中間代謝產物,在經生物轉化形成水溶性代謝產物排出體外。化療藥物對肝臟的損害機制主要是藥物及其中間產物對肝臟有直接毒性作用。肝功能損害可發生在沒有肝病史的化療患者,但在有肝病史或有肝病變的患者中更易發生。還原型谷胱甘肽的半胱氨酸部分的硫氫基團可作為電親合靶與化學物質及其代謝反應物結合,從而使細胞免受損害,理論上對防治藥物性肝損害比較理想。
本研究A組和C組結果顯示:無論是曾有肝功能異常的慢性肝病患者,還是目前肝臟已有明顯病變患者,化療同時使用泰特還原型谷胱甘肽與不使用相比,肝功能損害率明顯降低。這表明泰特還原型谷胱甘肽對化療后可能出現肝功能損害的高危患者有良好的預防作用,有助于化療的正常進行。B組和D組結果顯示泰特還原型谷胱甘肽對化療引起的肝功能損害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對肝臟病變引起的肝功能異常也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并明顯減輕化療藥物對異常肝功能的影響,增加患者的化療機會。肝動脈介入化療時化療藥物全部迅速直接進入肝臟,腹腔化療后化療藥物經門靜脈吸收進入肝臟。該2種化療方式肝臟藥物濃度高,易引起肝功能損害,本研究結果表明使用泰特還原型谷胱甘肽對此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上述結果與有關報道類似。
腫瘤化療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腫瘤細胞產生多藥耐藥性,谷胱甘肽合成抑制劑、谷胱甘肽硫酶合成抑制劑作為多藥耐藥逆轉劑正在研究,那么使用谷胱甘肽是否影響化療效果呢?本研究C組和D組資料顯示患者化療后腫瘤縮小和未增大的病例占65.6%,故認為泰特還原型谷胱甘肽對化療效果無明顯影響,有類似報道。總之,對有慢性肝病史或肝臟已有明顯病變或肝功能已有損害的患者,如需進行化療可考慮同時使用還原型谷胱甘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