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可分為痙攣型、不隨意運動型、共濟失調型、肌張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據受累的肢體分布,分為單癱、偏癱、雙癱、三肢癱和四肢癱等類型。以下介紹常見的幾種特殊的臨床綜合征。
痙攣性偏癱
最常見,為一側肢體受累,多數上肢較下肢嚴重,遠端較近端重,而面部常無受累。患兒多在3月后才出現明顯癥狀,表現為患側肢體少動、持續性握拳、握持反射不消失、前臂呈屈曲旋前狀姿勢、畫圈步態等。部分患者受累肢體最初可能表現為肌張力低下,以后才轉為痙攣狀態。此型常伴有智力低下和癲癇。癲癇發作為部分性或繼發全身性發作。斜視很常見。
痙攣性雙癱
以雙下肢肌張力增高為突出表現。此型多見于早產兒。患兒常在1-3月內表現為雙下肢肌張力低下。繼之為所謂肌張力不全期,患兒在立位并且足底觸及檢查床面時將誘發雙下肢強直性伸直并交叉呈剪刀狀。最后進入痙攣期,髖與膝關節屈曲、下肢內旋、剪刀步態,嚴重者不能獨立行走。上肢受累較輕,常表現為行走時上肢姿勢異常,但手的功能受累不明顯。此型合并癲癇較少,約占1/5。約2/3患者智力正常或臨界狀態。斜視很常見。
痙攣性四肢癱
多見于嚴重窒息的患兒。四肢肌張力均增高,常呈角弓反張狀。可伴有核上性球麻痹,表現為吞咽和構音障礙。約半數患兒伴有癲癇和智力低下。
不隨意運動型
約占10%,缺氧性腦損傷和新生兒核黃疸為主要病因。嬰兒早期多有肌張力低下,以后逐漸出現錐體外系癥狀,如或手足徐動等表現。患兒可有流涎、吞咽困難、語言障礙等。下肢深腱反射正常或增強。可有持續性原始反射。智力大多正常或臨界狀態。約1/4患者伴有癲癇。由核黃疸引起者多表現為手足徐動、感覺性耳聾、牙釉質發育不良等。
共濟失調型
約占10%。嬰兒期表現為肌張力低下、平衡障礙、運動發育落后等。至幼兒期可發現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顫等體征。多無錐體束征。智力低下不少見但多不嚴重。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如果您對腦癱的癥狀還有什么疑問,可以咨詢百濟藥師,全國統一免費服務熱線:400-101-6868,這有逾百位專科藥師為您提供全程康復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