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兒腦癱是一種很常見的腦部疾病之一,對孩子的成長還有很嚴重的傷害,很多家長朋友們由于對小兒腦癱了解的不多因此沒能及時發現自己孩子的病情,導致病情惡化了很多,對治療產生了很多阻礙,要是能及時發現孩子的病情就不會到這種地步了,那小兒腦癱特征表現會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兒腦癱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出生1個月后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障礙,有時又稱為獲得性腦癱(acquired cerebral palsy),約占小兒腦性癱瘓的10%。腦性癱瘓的發病率約為1.2-2.5 ‰(每千活產兒)。
腦癱的原因,產后原因:如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顱內血腫、敗血癥導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張導致腦缺氧等。產前原因:如先天畸形、遺傳缺陷、子宮內感染、先兆流產、母體接觸毒性物質、放射線損害、妊娠
高血壓等。產時原因:如難產、分娩時胎兒臍帶由于下垂及繞頸等原因造成臍帶供血中斷、新生兒窒息、巨大兒及低體重兒、早產未成熟兒、產傷等。
小兒腦癱特征表現:一、輕度小兒腦癱,癥狀輕微,日后不需要依賴他人照顧,可獨立完成一切日常生活活動。二、下肢運動障礙,如1歲以上還“不會走路”、“走不好”,行走姿勢異常(如足尖著地、剪刀步態、跛行等),不能下蹲;三、手運動障礙,如不“靈活”。不會握物,不會用匙吃飯,平時常用一只手。四、輕度小兒腦癱可獨立行走,肢體功能不受限制,一般智商大于70,說話能說兩個字以上。五、輕度小兒腦癱者與患于小兒腦癱患兒的癥狀相似,一般來說及早發現輕度腦癱,就能很好的把握治療的最佳時機,降低小兒腦癱的發病率,保證患兒正常的生活和學習。減少患兒的病痛。
日常生活護理: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如進食、更衣、洗漱、入廁等。腦癱患兒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對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及訓練。更衣時應注意患兒的體位,通常坐著脫衣較為方便。為患兒選擇穿脫方便的衣服,更衣時一般病重側肢體先穿、后脫。要注意培養患兒獨立更衣能力。根據患兒年齡進行衛生梳洗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隨年齡增長教會患兒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預示,學會使用手紙、穿脫褲子的動作等。
飲食護理:在腦癱的護理中,應為其供給高熱量、高蛋白及富有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對獨立進食困難兒應進行飲食訓練,在喂食時,切勿在患兒牙齒緊咬情況下將匙硬行抽出,以防損傷牙齒。喂食時應保持患兒頭處于中線位,患兒頭后仰進食可致異物吸入。要讓患兒學習進食動作,盡早脫離他人喂食的境地。如患兒進食的熱量無法保證,可進行鼻飼。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小兒腦癱患兒不要吃油炸、辣、油膩、辛熱、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難消化的食物,因小兒體質多熱,再食油炸等辛熱食品易引起熱病。不宜濫食溫補,因小兒為純陽之體,只宜滋養清潤食物。不要過多食糖,因口腔內的細菌會使糖發酵,易患蛀齒而影響食欲。不要偏食,因偏食會造成營養不良。不要過多食用姜、蔥、味精、胡椒、酒等調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