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肌無力(MG)是一種以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976年,首先發生85%的MG患者血清中存在乙酰膽堿受體抗體,25年后,人們又發現了另一種血清抗體——肌肉特異性受體酪氨酸激酶抗體,最初報道約70%全身型陰性患者血清中可檢測到此抗體。目前國際上一些研究組相機報道了MuSK-Ab陽性MG患者的臨床特征,并與AChR-Ab陽性MG、血清抗體陰性MG比較,而我國仍少有相關研究的報道。我們應用熒光免疫沉淀和熒光免疫細胞染色的方法檢測MG患者血清,并比較其臨床特征。
研究對象: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內科區鎮的MG患者19例。
AChR-Ab和MuSK-Ab的檢測
用FIPA 分別檢測患者血清,將抗體檢測陰性的血清用CBA重復檢測,以除外假陰性結果。
近年來關于MG發病機制的研究表明,除20世紀70代發現的致病抗體AChR-Ab外,又先后罰下你了部分MG患者體內存在的抗突觸前膜抗體,并認為可能與MG早期病程相關;抗骨骼肌成分抗體包括肌連蛋白抗體,利阿諾堿抗體,可能與伴有胸腺瘤的MG相關,而近年發現的MuSK-Ab也是針對突觸后膜的致病抗體,其致病機制與AChR-Ab不同。
目前,MuSK抗體滴度與疾病程度相關性的研究報道較少,我們發現MuSK抗體滴度與疾病QMG評分呈正相關。抗體滴度的變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還可以評價治療效果。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后,抗體的滴度較前有明顯的下降,而接受胸腺切除后抗體滴度變化不大。對于MuSK-MG的預后,發現MuSK-MG的緩解率較其他低。目前MuSK-Ab發現還不足十年,盡管相關文獻在不斷發表中,但仍需大量臨床病例積累、總結、隨訪、以明確MuSK-MG的臨床診治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