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對膠原代謝的研究,認為肝內Ⅰ、Ⅱ型膠原幾乎等量存在,處于合成和分解的動態平衡,在病變早期新膠原合成增加,而晚期膠原合成可正常或增加,但降解明顯減少,因此,在疾病的早期要采取適當的治療,可能有助于肝纖維化的逆轉。目前有關抗肝纖維化治療報道較多,但大多數停留于實驗階段,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觀察。
(1)秋水仙堿:有報道采用1mg/d,每周用5天,長達5年及10年,能顯著改善癥狀,增加病人的存活率,且未見明顯的副作用,其5年及10年好轉率為46%及30%,對照組為18%及14%,對慢性活動性肝炎治療的有效率為66.7%.其主要作用為抗炎和誘導膠原酶的合成和分泌,促使膠原的分解,增加膠原的活性,降低膠原的關聯作用。
(2)前列腺素E(PGE):根據PG與肝臟的實驗研究,認識到肝臟生產PG的速度,隨年齡的增加而減慢,但在肝臟受損時產生PG的速度加快,肝細胞膜上有特異的PG結合點,對PGE有相當高的親和力和特異性。中維法等觀察到PGE2可預防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大鼠肝損傷。PG可穩定溶酶體增強細胞膜的穩定性,PGE2可緩解平滑肌痙攣,使血管擴張,而使肝血流量增加,肝動脈和門靜脈壓降低。PGE在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的治療中,可糾正異常的T細胞亞群,即T3、T4增加,而T8下降。采用PGE150~200μg/d或隔日用藥,經10~30天治療后,可使重癥肝炎的病死率下降,但對肝硬化的治療效果,仍待進一步的臨床觀察。
(3)干擾素(Interferon):對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治療,可防止疾病的慢性化。有報告采用β-干擾素治療7例,對照組14例,1年慢性率分別為36%及100%,追蹤18個月其中22%及10.0%肝功能不正常,揭示肝炎的急性期采用干擾素治療,對預防疾病的慢性進展有益。動物實驗證明對血吸蟲病感染的大鼠用γ-干擾素治療4周,通過組織學及全肝膠原測定,膠原沉積較對照組減少,故認為γ-干擾素有抑制纖維化的作用。
(4)青酶胺:為一種含有硫基的重金屬絡合劑,具有抑制膠原合成,使膠原溶解從而減少肝內纖維化的作用。采用該藥0.3~0.9g/d,6~9個月為一療程,可改善肝豆狀核變性病人的肝功能,并可逆轉神經系統的癥狀。
(5)馬洛替酯(Malotile):首次(1983年)由日本作者報道該藥有抑制肝纖維化形成的作用,能防止四氯化碳和蛋黃所致的鼠肝纖維化的沉積。以后又有作者采用該藥治療39例肝硬變病人32周以上,復查患者血清一系列肝纖維化的指標如PⅢP、脯氨酰羥化酶活性明顯下降,同時蛋白提高,轉氨酶、膽堿酯酶活性明顯改善。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抗肝損傷、抑制炎癥反應及抑制纖維母細胞遷移及增生有關。國產馬洛替酯目前正在臨床使用觀察階段。
(6)中藥治療:許多中藥具有防治肝纖維化作用,如丹參、田三七、桃仁、冬蟲夏草、漢防己甲素,方劑有強肝軟堅湯等,均有待更多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