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體的骨密度會隨便年紀的增大而不斷的減少,從而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骨質疏松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骨科疾病,骨質疏松癥可以是原發性的也可以是繼發性。原發的骨質疏松癥可以分為Ⅰ型和Ⅱ型,繼發的骨質疏松癥也稱為Ⅲ型骨質疏松癥。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
1.Ⅰ型或稱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 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性腺(雌激素和睪酮)功能的缺陷,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的雌激素和睪酮缺乏都將加速骨量丟失。骨量丟失的確切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破骨細胞前期細胞的募集和敏感性增加,以及骨吸收的速度超過骨形成。在絕經后的婦女,第一個5~7年中骨的丟失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結果是導致骨小梁的減少,容易出現科勒斯骨折(Colles’fracture)和椎體骨折。
雌激素缺乏使骨對甲狀旁腺激素(PTH)的作用敏感性增加,導致鈣從骨中丟失增加、腎臟排泄鈣降低、1,25-(OH)2D3生成增加。1,25-(OH)2D3的增加促進腸道和腎臟對鈣的吸收,并通過增加破骨細胞的活性和數量促進骨吸收。PTH的分泌通過負反饋機制而下降,引起同上述相反的作用。破骨細胞也受細胞因子的影響,如TNF-α、IL-1以及IL-6,上述細胞因子由單核細胞產生,在性激素缺乏時產生增加。
2.Ⅱ型,或稱老年性骨質疏松癥 見于男性和女性,源于骨形成下降和老年人腎臟形成1,25-(OH)2D3降低。上述生理變化的結果是引起骨皮質以及骨小梁的丟失,增加了髖骨、長骨以及椎骨的骨折發生危險性。表1為Ⅰ型骨質疏松癥和Ⅱ型骨質疏松癥的區別。
3.Ⅲ型骨質疏松癥繼發于藥物 尤其是糖皮質激素,或是其他各種能增加骨量丟失的病變。
在Ⅰ型和Ⅱ型骨質疏松癥中,以婦女為多見,男女比例分別為6∶2(Ⅰ型)和2∶1(Ⅱ型),Ⅲ型骨質疏松癥中,男女發病比率無差異。Ⅰ型骨質疏松癥的發病高峰年齡為50~70歲,Ⅱ型骨質疏松癥的高發年齡為70歲以上,Ⅲ型骨質疏松癥發病與年齡關系不大,可見于任何年齡。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合理補鈣、多曬太陽、適當負重鍛煉有助防治骨質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