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患者隨之增加并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骨質疏松最嚴重的并發癥是骨折,以脊柱、髖部及腕部骨折多見。但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活環境及遺傳背景不同,骨質疏松患病率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率也是不同的。
骨質疏松癥分為三大類。
①原發性又可分為兩種類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由破骨細胞介導,最常見于絕經不久的女性(多在51~65歲),為高轉換型;老年性骨質疏松多在65歲以后發生,與高齡、慢性鈣缺乏、骨形成不足有關。
②繼發性者常繼發于其他疾病,如內分泌代謝病、血液病、胃腸道疾病、長期臥床、制動等。
③第三類為特發,多見于8~14歲的青少年,多數有遺傳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占骨質疏松癥發病率的95 %以上。
臨床癥狀:骨質疏松往往被誤認為是老齡化現象,就診率不足1/4,治療率僅2%,事實上骨質疏松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病,髖部骨折患者1年內因各種并發癥 死亡率高達20%,存活者則有50%終身致殘,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發展是個緩慢的病理過程,我們經常見到一些老年人彎腰、駝背、身高逐漸變矮了,有的老年人發生了骨質疏松癥發后感覺到骨疼,骨疼位置不定,多在活動時或夜間加重,以腰背疼多見,有的髖部或膝關節疼。大約20%骨質疏松癥發生脆性骨折,輕微的外力均可致骨折,多發生在胸、腰椎、髖部和前臂,是老年人致殘的重要原因。總的來說,彎腰、駝背、變矮、骨疼、骨折是骨質疏松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絕經后期的女性骨質疏松癥明顯增多,女性高于男性。
骨質疏松癥患者一旦發生骨折治療收效慢、并發癥多,因此特別強調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從兒童、青少年做起,合理膳食營養,多食含鈣、磷高的食品。如魚、蝦、海帶、牛奶、蔬菜等;堅持體育鍛煉,多接受日光浴,將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預防骨質疏松的有效措施。
二級預防:人到中年,尤其女性絕經后,骨量丟失加速,應查骨密度,對骨量減少者應早采取防治對策,堅持補鈣和服用氨基酸葡萄糖。日本人多主張服用活性維生素D和鈣預防骨質疏松癥。
三級預防:老年人骨密度測定多數有骨量減少,因此,應重視防止病情發展,預防骨折。如防摔、防碰、防絆等措施。治療方劑:1.骨肽片2.氨基酸葡萄糖3.≥25%免疫球蛋白牛初乳(此方劑亦適用二級預防人群),從而達到骨量增加,癥狀減輕,早日康復。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日常生活中因注意以上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降低發生骨質疏松的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