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又稱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股骨頭壞死、扁平髖。西方現代醫學真正認識該病是1910年,由美、法、德國相繼報道。但中國傳統醫學早在2千年前《內經靈樞篇》就有過描述,當時稱之為"骨蝕"。多年來流行病學對發病率尚未得到完全準確的統計,但一致認為呈明顯上升趨勢,發病人群以中壯年多于兒童,男多于女。據美國統計每年發病人數新增1-2萬例,美國和西歐每年就有50萬人做髖關節置換術。(我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其發病率還沒有詳盡統計資料)該病致殘率高,痛苦大,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和身體健康,特別是部分病人盲目的置換了人工股骨頭之后,產生諸多合并癥,或者再次、多次置換,直至后來無法更換而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絕望。并且還要承受巨大經濟上的負擔。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因病理
病因分為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因素兩大類。
(1) 創傷因素包括股骨頸
骨折(1934年國外統計發生率為65%,1980年發生率為21.4%),脫臼(發生率為10-30%,如果骨折與脫臼合并出現則發生率為80%),髖關節積累性損傷等,當髖關節受到傷害后,血液循壞發生障礙(髖內的滋養動脈、骨外的骨膜、肌肉、關節囊等)。
(2) 非創傷性因素包括應用激素、放射性、滑膜炎、靜脈炎、
強直性脊柱炎、骨發育不良、大量飲酒和長期吸煙等100余種因素,導致內分泌齋亂、如脂肪代謝紊亂,血管內血凝等,均可導致股骨頭壞死。
上述病因歸納為四點:
1、機械性血管斷裂;
2、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
3、損傷后局部組織壓迫血管壁,或無菌性炎癥造成血管痙攣;
4、靜脈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