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原主任委員、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學醫學部 莊輝)
一、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是否應盡早治療
對慢性HBV感染者應盡早治療的理由是:(1)所有慢性HBV感染均可能發展成
肝硬化和
肝癌:HBeAg陽性和血清HBV-DNA水平高(>4log10cp/mL)與肝硬化和肝癌危險性高有關;ALT正;颊咧幸灿兄卸妊装Y、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ALT0.5~1xULN患者發生肝病危險性高于ALT<0.5xULN患者;HBeAg持續陽性40年以上患者預后差。(2)抗病毒治療可抑制HBV復制,對長期預后有利;(3)抗病毒治療可改善肝組織學,減少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4)抗病毒治療是安全的,可長期應用。
但盡早開始抗病毒治療存在如下問題:(1)從宿主分析:宿主免疫應答可使疾病自發減輕,還有一些患者可持續減輕;不是所有HBV攜帶者均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有些能自發清楚HBV;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病輕微,肝組織學良好,不需要治療,且治療效果差;免疫耐受期及ALT持續正常HBeAg陽性攜帶者肝病相關死亡率低。(2)從現在抗病毒藥物分析:目前抗病毒治療不能清除HBV;長期治療可能發生:耐藥危險,費用很高,潛在副作用,已從性差;對免疫耐受期患者療效差;ALT輕度升高的HBeAg陽性患者對核苷(酸)類似物和干擾素應答差。
哪些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療呢?一致的意見是:對有明顯不能自行逆轉的肝病患者應盡早開始抗病毒治療:(1)有最早期肝失代償體征患者;(2)HBV-DNA>2000IU/mL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無論ALT是否升高);(3)嚴重肝炎發作(膽紅素升高或者持續高水平ALT);(4)圍生(產)期感染HBV、年齡40歲以上患者;(5)HBeAg陰性、HBV-DNA>2000IU/mL、輕度或中度ALT升高,特別是40歲以上患者。對下列HBV感染者暫時不需要治療:(1)對免疫耐受期年輕的慢性HBV感染者;(2)真正是非活動期HBV攜帶者。但對此兩類HBV感染者應加強監測,當疾病活動時,即開始抗病毒治療。
人感染HBV后,疾病進展類型不同:有些HBV感染者可自發清楚HBV;有些長期處于穩定狀態;有些則以不同速度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如能早期預測上述三類HBV感染,可早期開展對那些可能進展為嚴重肝病患者抗病毒治療。但目前尚無法預測。因此今后應加強研究如何預測疾病進展不同的HBV感染者類型,以便預測那些今后可能進展為嚴重肝病的患者,并對他們及早進行抗病毒治療。
二、HBeAg血清學轉換作為治療終點的挑戰
各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診療指南均將HBeAg血清學轉換(即HBeAg轉陰,抗-HBe陽轉)作為滿意的治療終點。歐洲肝病學會乙肝診療指南建議:HBeAg血清學轉換后鞏固治療6-12月,HBV-DNA持續檢測不到,可以停藥。美國和亞太肝病學會乙肝診療指南建議:HBeAg血清學轉換后鞏固治療6月,HBV-DNA持續檢測不到,可以停藥。我國2010年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建議:HBeAg血清學轉換后,在鞏固至少一年(經過至少兩次復查,每次間隔6個月)仍保持不變,且總療程至少已達2年者,可以考慮停藥,但延長療程可減少復發。
上述建議的主要依據是臺灣和歐洲的研究結果。臺灣的研究表明,ALT持續正常的HBeAg陰性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病相關病死率低。歐洲的研究發現,白種人HBeAg血清學轉換后長期預后良好,對70例HBeAg陽性患者平均隨訪25年,61例(87%)HBeAg血清學轉換,其中40例(66%)于HBeAg血清學轉換后持續ALT正常,HBV-DNA檢測不到,為非活動性攜帶者;21例(34%)ALT升高(其中1例HBeAg陽轉;9例HBV-DNA陽性;8例合并HCV感染;3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隨訪至25時,非活動性攜帶者累計存活率95%。上述研究提示,HBeAg血清學轉換后,長期預后良好。
但近年的研究表明,用
拉米夫定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肝達到HBeAg血清學轉換的患者,停藥后累計復發率較高;40歲以上患者復發率更高;鞏固治療不到一年的患者,復發率明顯高于鞏固治療1年以上的患者;隨訪5年,累計復發率平均為14%。從而對HBeAg血清學轉換后何時停藥提出挑戰:(1)干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肝達到HBeAg血清學轉換后,各需鞏固治療多長時間才能防止復發?(2)HBeAg陰性慢性乙肝不存在HBeAg血清學轉換,其治療終點如何確定?需治療多長時間才能防止復發?上述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
三、HBsAg消失或HBsAg血清學轉換作為理想的治療終點
HBsAg清除的意義:(1)臨床意義:最接近臨床治愈的結局;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發生率降低;(2)免疫學意義:機體恢復對HBV的免疫力;(3)病毒性意義:HBV復制被持續控制,肝內cccDNA減少。
有研究表明,血清HBsAg水平較血清HBV-DNA能更好預測持續病毒性應答(SVR),其與肝內cccDNA和肝內粽HBV-DNA水平呈正相關。意大利學者對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隨訪觀察表明,25例慢性乙肝患者HBsAg消失,其中21例鞏固治療一年后停止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所有21例于停藥后隨訪10個月持續保持HBsAg陰性。美國學者報告,23例慢性乙肝患者HBsAg消失后,其中18例于HBsAg消失后停止治療,結果15例(83%)HBsAg持續陰性,3例停藥后HBsAg陽轉,其中1例再治療后HBsAg消失。提示HBsAg消失后停藥,其持續應答率較高,雖然該兩項研究的例數較少,但說明HBsAg血清學轉換后持續應答率較高。
歐洲肝病學會乙肝診療指南將HBsAg血清學轉換作為理想的治療終點,但美國肝病學會乙肝診療指南建議治療至HBsAg消失停藥。亞太肝病學會乙肝診療指南和我國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均未提出是HBsAg消失還是HBsAg血清學轉換作為理想的治療終點。HBsAg消失或HBsAg血清學轉換作為干擾素治療終點的資料較多,但能否作為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慢性乙肝治療終點的資料相對較少。此外,干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慢性乙肝達到HBsAg消失或HBsAg血清學轉換后,是否需要鞏固治療,各需鞏固治療多長時間,也未解決,尚需進一步研究。
四、HBsAg定量監測的臨床意義
血清HBsAg監測與血清HBV-DNA監測的臨床意義不同。血清HBV-DNA下降表示病毒復制降低;但血清HBsAg下降不僅表示病毒復制降低,還表示肝內cccDNA量或cccDNA轉錄和mRNA翻譯減少。應用PEG-IFNa2a治療155例HBeAg陰性慢性乙肝,發現HBsAg下降有3種模式,55%患者持續下降;15%患者緩慢下降;30%患者無下降。意大利學者報告,用PEG-IFNa2a治療HBeAg陰性慢性乙肝,血清HBsAg水平較HBV-DNA更能預測是持續應答還是復發,用PEG-IFNa治療時根據HBsAg下降可預測HBeAg血清學轉換。INEPTUNE研究表明,用PEG-IFNa2a治療至12周時,血清HBsAg水平〈1500IU/mL,58%患者可獲得HBeAg血清學轉換。治療12周時HBsAg水平〉20000IU/mL的患者中,無一例達到HBeAg血清學轉換。提示HBeAg陽性慢性乙肝患者治療至12周時。無HBeAg下降可作為停藥指標。用PEG-IFNa治療HBeAg陰性慢性乙肝,12周時無HBeAg下降、HBV DNA下降〈2 log拷貝/mL也可作為停藥標準。最近報告,用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慢性乙肝時。患者血清HBeAg下降也有三種模式:快速、緩慢和無下降,快速下降者與HBsAg消失相關。此外,對HBV慢性感染者隨訪監測HBsAg水平可鑒別是HBV活動性感染抑或非活動性攜帶狀態。前者需要治療,后者則不需要治療,但應加強監測,一旦疾病活動,即開始治療。
應用HBsAg監測指導PEG-IFNa治療慢性乙肝的數據較多,但用其監測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慢性乙肝的數據相對較少,尚需開展更多研究,以便積累資料,優化抗病毒治療策略,減少耐藥,縮短療程,增加依從性,降低治療費用,提高療效,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提高存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