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綜合征全球化的流行趨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現已成為歐美等發達國家和我國富裕地區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絕大多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預后良好,肝組織學進展緩慢甚至呈靜止狀態,預后相對良好。部分患者即使已并發脂肪性肝炎和肝纖維化,如能得到及時診治,肝組織學改變仍可逆轉,罕見脂肪囊腫破裂并發脂肪栓塞而死亡。
非酒精性脂肪性
肝病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所致的肝細胞內脂肪過度沉積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與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密切相關的獲得性代謝應激性肝損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除可直接導致失代償期
肝硬化、肝細胞癌和移植肝復發外,還可影響其他慢性肝病的進展,并參與2型
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寧光教授等報告,在我國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增加,臂踝脈搏波流速(ba-PWV)增快, 提示NAFLD 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ArteriosclerThromb Vasc Biol.2012 年7 月19 日在線版)
研究者從上海納入8622 例年齡≥ 40 歲的受試者,采用超聲檢查檢測NAFLD、CIMT 和ba-PWV,并評估三者之間的關系。
結果顯示,30% 的受試者為NAFLD 患者, 男性和女性中分別占30.3% 和29.9%。與無NAFLD 者相比,NAFLD 患者中CIMT(0.594 mm vs. 0.578mm,P<0.0001) 和ba-PWV數值(1665 cm/s vs. 1558 cm/s,P<0.0001)均顯著升高,伴代謝綜合征的NAFLD 患者中上述兩指標更高。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NAFLD 患者中CIMT和ba-PWV 數值升高的風險分別增加35% 和30%,且三者之間關系獨立于傳統的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亦與代謝綜合征無關。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一種,大、中動脈內膜出現含膽固醇、類脂肪等的黃色物質,多由脂肪代謝紊亂、神經血管功能失調引起。常導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礙等。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所有NAFLD患者最好通過節制飲食、增加有氧鍛煉等措施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避免接觸肝毒物質包括偶爾的過量飲酒,慎重使用肝毒藥物。低鹽、低脂、高維生素、適量蛋白質飲食,避免過度熱量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