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核苷類似物藥物的抗乙肝病毒療效,往往在一些評價指標的改善有各自的應用優勢。在本屆APASL大會上公布的研究數據表明,恩替卡韋是一種強效的抗乙肝病毒藥物,治療核苷初治患者3年的長期療效穩定、可靠。
在3月28日的APASL大會上,百時美施貴寶公司全球傳染病藥物研究中心副總裁Richard Colonno博士就恩替卡韋三年臨床試驗數據的意義,以及降低病毒載量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治患者是指那些從未服用過口服抗乙肝病毒藥物(核苷/核苷酸類似物)的慢性乙肝患者。他們的研究顯示,在對這些患者用恩替卡韋治療3年時,其乙肝病毒載量(HBVDNA)水平達到300拷貝/毫升以下(PCR檢測不到的情形)的患者約占94%;對于那些曾經服用過拉米夫定(LVD)且產生對其耐藥或對其治療不應答的拉米夫定失效患者,用恩替卡韋治療仍然可以使其中40%的HBV DNA低于300拷貝/毫升以下。
Colonno博士指出:“盡管乙肝病毒會發生突變,但是在核苷初治患者中,恩替卡韋能有效抑制病毒復制、具有高‘耐藥基因屏障’(需要T184、S202和M250這三個位點置換且這些置換可被拉米夫定治療篩選出來)的特性,這正是其三年耐藥率低于1%的原因。”
另一項試驗數據顯示,治療24周時,45%接受恩替卡韋治療的患者和13%接受阿德福韋治療的患者的病毒載量達到檢測限以下,證明恩替卡韋降低病毒載量的能力較阿德福韋更強、更快。
3月29日,臺灣成功大學醫院內科教授張定宗在日本京都向媒體介紹說,在他為主要研究者的ETV-022研究中,用恩替卡韋0.5毫克每天治療核苷初治患者,HBeAg陽性患者治療1年后的病毒學、組織學、生化學療效指標均顯著性優于拉米夫定100毫克每天。治療1年后,拉米夫定組因出現較高比例的耐藥而被終止研究,在隨后1年,他們觀察了恩替卡韋的持續療效,發現在病毒載量下降、ALT復常和HBeAg血清學轉換方面持續獲益的同時,有額外的患者達到研究確定的終點(用PCR方法檢測不到HBV DNA,ALT小于1×ULN,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
在此基礎上進行的ETV-901研究是對上述研究中的患者應用恩替卡韋1.0毫克每天進行治療,直到總觀察時間144周時止。張定宗表示,總數為354例患者中,應用恩替卡韋治療1年、2年、3年的數據表明,達到病毒載量不可檢測(小于300拷貝/毫升)的累計患者比例分別為67%、80%和82%,ALT復常比例分別為60%、87%和90%,HBeAg血清學轉換發生比例分別為21%、31%和39%。
(轉載自《中國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