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尤其是中青年女性,面臨結婚生子、工作等的壓力,常常導致女性內分泌平衡被打亂,長期處于該種狀態,易導致女性月經過少,嚴重者可發展為閉經,未育者影響其生育能力,已育者影響生活質量[1]。中醫認為月經過少主要是血行不暢、肝氣郁滯所致。故臨床重視從肝論治,另外調經不離腎,采用補腎疏肝養血并調理月經周期療法治療月經過少,療效甚佳。現將近兩年搜集的33例月經過少患者病例資料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納入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發布1993)[2]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3]。中醫診斷標準:月經周期基本正常,而經量明顯減少,或經期縮短不足2d,經量亦少于正常,連續出現2個月經周期以上者。
12排除標準:全部病例均排除早孕、激經、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結核、宮腔粘連,以及卵巢等器質性病變所致的月經過少。
13病例資料:選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婦科門診33例患者,年齡20~42歲,平均3169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零一個月,平均17年,其中未婚者6人,有流產史者25人,宮內節育器者14人,經前乳脹煩躁者30人。
14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和衛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而擬定:
痊愈:經量恢復正常,其它癥狀消失;
顯效:經量基本正常,其它癥狀減輕;
有效:經量明顯增多,其它癥狀減輕;
無效:經量無改善。
2治療方法
將月經周期分為月經期(1~7d),經后期(7~14d),排卵期(14~21d),經前期(21~28d)四期。月經期治以養血活血,桃紅四物湯為主(處方: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炙靈脂米、烏藥、枳殼各10g,赤芍、生地、生蒲黃、懷牛膝、丹參、雞血藤、坤草各15g。七副)經后期治以補腎陰疏肝氣(處方:柴胡、當歸、枸杞子、熟地、山茱萸、香附各10g,沙參、麥冬、白芍、生地、女貞子、旱蓮草、黃精、制首烏各15g),排卵期治以補腎陽疏肝氣,[柴胡、當歸、香附、郁金、巴戟、淫羊藿各10g,白芍、生地、赤芍、杜仲、寄生、熟地各15g,菟絲子、月季花各20g,鹿角霜10g*2(沖服)],經前期治以疏肝滋肝(處方:柴胡、當歸、梔子、丹皮、郁金、桃仁各10g,白芍、茯苓、白術、月季花、合歡花、柏子仁、牛膝各15g,浮小麥、炒棗仁各30g,甘草6g),腰膝酸軟加炒杜仲、川斷,面色萎黃、乏力者酌情加黨參10g、黃芪20g,心悸
失眠加炒棗仁30g、夜交藤15g,酌情加煅龍骨牡蠣各30g,汗出多加浮小麥30g,隨證加減。水煎服,150ml,1副/日。連服3個月,第一次與第四次月經量比較,使用同一款小護士衛生巾,驗證結果。
3結果
痊愈者10例,顯效者13例,有效者5例,無效者5例,有效率使848%。
4體會
選擇月經病的最佳治療時期,可避免漫無邊際的用藥[4],1983年孫寧銓提出“中醫月經周期”理論,著名中醫學家龐泮池也利用中醫周期治療月經失調[5],夏桂成進一步完善了中醫月經周期的生理、病理特點,中醫周期治療的治則治法[6],后人多次證實并使用此理論[7],導師也十分認同此理論,認為是中醫與西醫結合之處,互相滲透,互相為用,臨床效果突出。《傅青主女科》謂:“經本于腎”,“經水出諸腎”。因此以腎為本臨床對于調理月經很重要。《臨證指南醫案》中說“女子以肝為先天”,因肝藏血,主疏泄,具有儲藏血液、調節血量和疏泄氣機的作用。在月經的產生中,肝血下注沖脈,司血海之定期蓄溢,參與月經周期、經期及經量的調節。現代藥理研究亦證明[8]-[10],補腎中藥對卵巢的作用是通過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來實現的。其不僅對卵巢直接起作用,還可能通過下丘腦-垂體而對卵巢發揮作用,在補腎的基礎上適量加用活血藥,又可改善微循環,增加卵集血液量,激發成熟的卵泡排卵及促進黃體發育。肝的疏泄功能可以幫助機體宣泄伴隨各種刺激產生的不良或過激情緒,維持正常的氣血運行,情志暢達并逐漸遺忘不良的情感記憶,適應各種應激。在動物實驗中[11],疏肝法能安定大鼠的情緒,減輕不安和焦慮,以及對開放性新環境的恐懼,增強大鼠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同時也證實心理應激反應以及對機體產生的影響與肝的疏泄功能存在關聯。
在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多年的臨證用藥經驗,總結出適合月經過少辯證的中藥周期療法,本周期療法重在益腎養肝,調肝養血,強調各個時期的生理特點加以調治。月經期為重陽轉化期,重陽則開,血海滿盈而溢下,沖任變化急驟,去舊生新,治宜養血活血調經,以推動氣血運行,使胞宮排經得以通暢。桃紅四物湯加減;經后期為陰長期,血海空虛,在腎氣的作用下逐漸蓄積精血。由虛而滿,故在此期應當順應其規律,以補腎陰為主。治法上以養血補益肝腎為主;排卵期為陽長期,陰充陽長,以維持腎陰陽平衡狀態。治療宜陰中求陽,加用補腎陽之藥,維持黃體功能。溫補腎陽,疏肝開郁,以促排卵,為下次月經來潮做好準備。治以補腎陽、疏肝氣;經前期:陰已轉陽,血海漸為滿盈,胞宮經血待泄。治以疏肝滋肝。隨證加減,僅供同行參考。
參考來源:《中醫學報》2013年8月第23卷;《中醫藥周期療法治療月經過少33例臨床觀察》;王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