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作為一種物理現象,用于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核醫學領域已有30多年的歷史。1973年Lauterbur等人首先報道核磁共振成像的技術。80年代核磁共振作為醫學影像學的一個部門,發展十分迅速,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我國也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
為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故現將此技術稱為磁共振成像術(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技術,且它所提供的信息也不同于已有的成像術,所以用它診斷疾病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MRI雖與CT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它們都屬于計算機成像,且所成圖像都是體層圖像,因此在圖像解釋上的許多原則仍是相同的。
優點
和CT相比,
MRI沒有X線,對人體沒損害。多平面直接成像,對軟組織的顯示能力為CT所不能比擬。
MRI成像參數多,成像方法也多,可供選擇的余地大,改變射頻脈沖的程序改變脈沖的重復時間和回波時間等均可改變圖像的表現,從而得到不同加權因素的圖像。這要比CT依靠單一的光子衰減吸收值成像內容要豐富的多。
MRI與CT不同,沒有骨偽影的干擾,靠近骨骼的病變同樣可顯示的非常清楚。它也不像CT那樣需常規使用造影劑,減少了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多平面直接成像可直觀地了解病變的范圍、起源和侵犯的結構,對
腫瘤的定位、定性、手術方案的制訂及預后的估計都有重要的意義。
與B型超聲波及SPECT相比,MRI優良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均是兩種方法所不可比擬的。雖然MRI成像原理比較復雜,但MRI圖像的解釋比較直觀,容易理解。檢查操作中人為的影響因素少,可重復性大,便于共同研究、對比和隨訪。這也是B型超聲波及SPECT目前尚不夠完善的地方。
前景
MRI優良的軟組織對比度、多平面直接成像的優點,加上不斷開發利用的新的成像程序及MRI造影劑的應用,都給MRI診斷腫瘤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及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