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藥物成功出現于抗腫瘤領域,為實現“帶瘤善存”提供了可行性,令這個理念成功實施。靶向治療和傳統的化療是完全不同的,它是針對腫瘤發病機制中某個特有的信號傳導通路或發病機制,采用單克隆抗體、小分子物質來打斷它,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由于靶向治療主要針對腫瘤特異性的發病機制或信號傳導通路,所以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比較小。
目前已上市的分子靶向藥物主要有四大類:第一類是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長的,比如貝伐單抗(安維汀)或我國自主研發的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恩度)等;第二類是作用于腫瘤信號傳導通路的,如易瑞沙、特羅凱,皆在肺癌的治療方面顯示出了令人驚喜的效果;第三類是針對調節系統的多靶點、多激酶抑制劑,如治療原發性肝癌、腎細胞癌的索拉非尼(多吉美) 、舒尼替尼(索坦)等。索拉非尼是用于治療肝癌的唯一分子靶向藥物,目前國際上已把他作為晚期肝癌患者的標準用藥。第四類主要是調節癌基因的,目前尚未進入臨床應用階段。
靶向治療藥物能針對性地作用于腫瘤細胞,抑制其生長、增殖,部分的靶向治療藥物只需患者每天在家口服,不需住院治療。同時,相對于傳統放療、化療所致的毒副反應,靶向治療的優越之處在于它延緩了咳嗽、呼吸困難、疼痛等腫瘤相關癥狀的惡化,避免了傳統化療導致的骨髓抑制、劇烈惡心、嘔吐等嚴重不良反應。盡管服用靶向治療藥物之后,患者會出現諸如紅疹、消化系統癥狀等不良反應,但大多數患者都可以耐受。
全球醫藥界的科學家們還在不斷地研發分子靶向藥物。到現時為止,分子靶向治療還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并不是適合所有病人和所有病種。但相信不久的將來,分子靶向治療會成為腫瘤治療中的常規方案,其普遍性也能降低現時昂貴的治療費用,令更多的腫瘤患者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