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聲波檢查 目前常用有B型超聲及彩色多普勒超聲.超聲顯示卵巢惡生
腫瘤多為混合性或實性,由于腫瘤生長迅速,常伴有出血、壞死及變性,以致腫瘤內部界面復雜;超聲顯示腫瘤區別回聲雜亂,邊界多不規則。如包塊為混合性,則包膜光環模糊,輪廓不清,間隔較厚,一般在3cm以上,間隔和囊壁上見結節樣實性暗區突入囊腔;包塊多固定,或伴有腹水。據文獻報道,用超聲鑒別腫瘤為良性或惡性,其符合率可達52%~80%。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報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使良性、惡性腫癌的診斷準確率提高至90%以上。但超聲檢查仍有其局限性。對直徑<1cm的實性腫瘤與局部惡變的小結節仍不能作出診斷;而且卵巢腫瘤種類繁多,不可能用超聲檢查對病理類型作出明確的診斷。
2.細胞學檢查 惡性腫瘤的侵襲力強,即使腫瘤局限在卵巢,腫瘤細胞可能已侵犯腫瘤包膜或向包膜表面生長。又因腫瘤細胞相互之間粘著力低,容易脫落,因而若經陰道后穹窿吸取子宮直腸窩內積聚的液體,進行細胞學檢查,常能發現脫落的腫瘤細胞。如抽吸未獲液體,可注入生理鹽水200ml,然后再抽吸,將吸出的腹水離心后檢查,陽性率更高。在臨床上,此法常用于對
卵巢癌的早期診斷、腹水的鑒別診斷與卵巢癌的后期隨訪。
近年來對疑為惡性腫瘤的盆腔包塊,常采用細長針經陰道或腹壁穿刺,直接穿刺包塊,抽吸包塊組織行細胞學檢查,以助診斷。確診率可達90%以上。至于細針穿刺是否會導致腫瘤經針孔轉移,一般認為此種可能性很小。有學者對術中及對離體卵巢囊腫行細胞觀察,發現囊液不斷經小孔漏出,因而提出對活動的囊性包塊不宜行細針穿刺。也有人認為,細針穿刺后,如能在兩周內手術和(或)化療,并不增加惡性腫瘤的擴散危險。
3.電子計算計斷層掃描攝(CT)檢查 能測定病變的全部范圍,有助于確定卵巢癌的期別及發現復發和轉移癌灶。
4.淋巴造影 近年來應用淋巴道造影幫助確定卵巢癌的淋巴結受累情況。國外報道30%~50%卵巢癌病人有主動脈和盆腔淋巴結轉移等,有學者報道經腹探查為Ⅰ~Ⅱ期的卵巢癌病人中,12%淋巴造影顯示主動脈和盆腔淋巴結受累。
5.免疫學診斷 ①甲胎蛋白(AFP):臨床研究表明卵巢卵黃囊瘤病人血清AFP值持續升高。有學者通過對比瘤免疫組織化學研究證明,AFP存在于細胞漿顆粒和細胞外的透明小體中,后者可能就是細胞合成的AFP的堆積。手術切除腫瘤后,血清AFP值迅速下降,腫瘤復發時,在未出現明顯的臨床病變前,AFP值即升高>20μg/ml。因此AFP是卵黃囊瘤診斷和治療監護的重要指標。②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測定病人血清中HCG-?亞單位可幫助診斷卵巢
絨毛膜癌和伴有絨毛膜癌成分的生殖細胞腫瘤,并可精確反映癌細胞的數量,故也可作為觀察抗癌治療效果的指標。③腫瘤相關抗原(TAA):國外報道正發現人類卵巢癌存在腫瘤相關抗原,這是存在于腫瘤細胞膜上的一種表面膜蛋白,特別是源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癌中,而在正常卵巢組織,良性卵巢腫瘤均為陰性。
近年血清CA125(上皮性卵巢癌的單克隆抗體)、CA19-9(結腸、
直腸癌的單克隆抗體)已被用于監測卵巢癌病人。卵巢癌病人血清CA125高達100U/ml以上(正常在35U/ml以下)者占71%,CA19-9高達100U/ml以上(正常在37U/ml以下)者占30%。因此目前認為此單克隆抗體有助于診斷及隨診卵巢癌病人。
6.腹腔鏡檢查 通過腹腔可直觀盆腔內臟器,確定病變部位、性質等。因此可將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異位癥、帶蒂的子宮肌瘤、結核性腹膜炎等卵巢癌鑒別。也可吸取腹水行細胞學檢查。若無腹水時,可通過腹腔鏡灌注生理鹽水,然后抽取腹水沖洗液進行細胞學檢查。通過腹腔鏡亦可對盆腹腔包塊或腹膜種植結節取樣活檢,以獲得取可靠的組織學依據,但對卵巢囊性腫瘤不應活檢,以免囊液滲漏腹腔。通過對橫膈、肝、網膜及表面的直接觀察,借以評價卵巢癌的擴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