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欄目介紹肝癌相關信息,包括肝癌常識,肝癌的治療,肝癌藥物以及肝癌患者相關生活調理等。百濟新特藥房,全國連鎖,專科經營肝癌用藥
一、
肝癌標志物與實驗室檢查
對血清肝癌標志物已有眾多研究,不下幾十種之多。主要有:甲胎蛋白(AFP)及其異質體、各種血清酶、其他標志物(如異常凝血酶原、鐵蛋白與酸性蛋白)等。迄今為止,在各種肝癌標志物中,敏感度尚無超過AFP者,尤其對早期診斷而言,AFP已經約20年的驗證。但由于我國肝癌患者有30%~40%屬于AFP陰性,其他標志物在診斷AFP陰性肝癌時,仍有其應用價值。
1.AFP AFP存在于胚胎早期血清中,在出生后即迅速消失,如重現于成人血清中則提示肝細胞癌或生殖腺胚胎癌,此外妊娠、
肝病活動期、繼發性肝癌和消化道癌中的少數患者血清中,也能測得AFP。
用放射免疫法測定,正常人的AFP為1~20μg/L。
AFP對肝細胞癌診斷和臨床價值,可歸納為:①為多種診斷方法中專一性僅次于病理檢查的診斷方法;②為目前最好的早期診斷方法,可在癥狀出現前6~12月作出診斷;③為反應病情變化和治療效果的敏感指標;④有助于檢出亞臨床期復發與轉移。根據經驗,凡無肝病活動證據,可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AFP≥500μg/L并持續1個月或AFP≥70μg/L并持續2個月者,即可作出肝癌的診斷。2%假陽性,主要來自胚肝、卵黃囊、胚胎、胃腸道有關的少數良惡性疾病。
2.異常凝血酶原(DCP) γ谷氨酸轉肽酶同工酶Ⅱ、巖藻糖苷酶(AFU)、胎盤型谷胱甘肽S-轉氨酶(GST)等,對AFP陰性肝癌具有輔助性意義。
二、影像學診斷
電子計算機與超聲波、X線、核素、磁共振等的結合導致20世紀80年代肝癌定位診斷的突飛猛進,而且對定性診斷也有重大幫助。
1.超聲顯像 超聲顯像是肝癌診斷國內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超聲顯像的價值可歸納為:①確定肝內有無占位性病變,好的超聲儀和仔細的檢查已能檢出1cm的肝癌;②提示占位性病變的性質,鑒別是液性或實質性占位,對實質性占位系良性血管瘤或惡性肝癌常可提供有價值的材料;③明確肝癌在肝內的具體位置及其與肝內重要血管的關系,以用于指導治療方法的選擇及手術的進行;④有助于了解肝癌在肝內以及鄰近組織器官職的播散與浸潤;⑤有助于在超聲導引下進行穿刺活檢或作瘤內無水乙醇注射。
超聲顯像的優點:①屬無創傷定位;②價格低廉;③可重復使用;④無放射性損害;⑤敏感度高。
2.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CT) CT已成為肝癌定位診斷的常用項目。CT在肝癌診斷中的價值在于:①明確病灶的位置、數目、大小及其與重要血管的關系,通常1cm為寬度;②提示病變性質,尤其是增強掃描后有助于鑒別肝血管瘤;③有助于放射治療的定位;④有助于了解肝周圍組織器官是否有癌灶。通常平掃下肝癌多為低密度占位,邊緣有清晰或模糊的不同表現,部分有暈圈征,大肝癌常有中央壞死液化。
3.磁共振成像(MRI) MRI在肝癌定位診斷中有超過CT的趨勢。與CT比較,其特點有:①能獲得橫斷面、冠狀面和矢狀面3種圖像;②對軟組織的分辨優于CT;③無放射線損害;④對良惡性肝內占位,尤其與血管瘤的鑒別,可能優于CT;⑤無需增強即能顯示門靜脈和肝靜脈的分支。
4.肝動脈造影 從1953年Sediner創用經皮穿刺股動脈插管的方法,行內臟血管造影以來,選擇性或超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已成為肝癌診斷中的重要手段。近年來,由于肝肝動脈化療栓塞的應用,又進一步成為肝癌治療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此法屬侵入性技術,加上左肝顯示略差,在定位診斷方面,多首選超聲與CT。原發性肝癌的肝動脈造影主要表現為:①
腫瘤血管,出現于早期動脈相;②腫瘤染色,出現于實質相;③較大腫瘤可見肝內動脈移位、拉直、扭曲等;④肝內動脈受肝瘤侵犯可呈鋸齒狀、串珠狀或僵硬狀態;⑤動靜脈瘺;?quot;池狀"或"湖狀"造影劑充盈區等。
5.放射性核素顯像 放射性核素顯像在20世紀60和70年代曾經是肝癌定位診斷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超聲、CT、MRI等顯像技術的問世,核素顯像在顯示小病灶方面已落后于前者。近年來,由于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儀(SPECT)的應用以及應用單克隆抗體作放射免疫顯像,其重要性又重新受到重視。肝癌在通常的核素顯像圖示局限性、放射性缺損區,檢出的低限為2cm,且難以定性。近年采用肝膽顯像劑,約60%肝細胞癌可獲得陽性顯示。SPECT顯像可獲得三維圖,斷層數約10~16層,對占位病變檢出率較平面顯像高10%以上。
6.腹腔鏡和肝穿刺 腹腔鏡可以直接窺視肝臟表面,了解病變分布情況,對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有一定價值,常能避免不必要不得剖腹探查,在腹腔鏡直視下取活檢。可以肯定診斷但活檢時要注意防止引起肝癌的出血。近年來,由于腫瘤標志物與顯像技術的進步,腹腔鏡已趨少用。肝癌的最后確定常需組織學證據,但肝穿刺因有針道種植和導致癌結節破裂出血的可能,現已不作常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