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一)臨床診斷
需具備下列各項中2項以上。
1.癥狀 ①早期癥狀;②中期癥狀(介于早期與晚期癥狀中間);③晚期癥狀。
2.體征 早期特殊發現,一旦進食梗阻,出現消瘦、體重減輕、失水、貧血、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表現時,有氣管食管瘺者可聽到肺部濕性啰音,肝或腹腔轉移者可出現肝腫大或腹水征服。對賁門癌患者宜作肛門指檢,了解直腸陷凹有無病變。
3.X線鋇餐造影檢查 食管蠕動停頓或逆蠕動,管壁局部僵硬擴張不充分,粘膜紊亂、中斷和消失,管腔狹窄,不規則充盈缺損,潰瘍或瘺管形成以及食管軸向異常均為食管癌重要的X線征象。
4.內鏡檢查 食管鏡檢查是診斷食管癌比較可靠的方法,早期診斷陽性率達95%以上。可見局部粘膜粗糙、增厚、表面糜爛、易出血、表淺性潰瘍或菜花狀突起,活檢可以確診。早期原位癌應注意粘膜紋理及顏色改變。
5.細胞學診斷 食管拉網脫落細胞學檢查,可查見癌細胞。經臨床廣泛應用和在食管癌高發區大面積普查,陽性率可達90%以上,而早期癌的發現率可達80%以上。
6.頸部淋巴結活檢 有助于判斷轉移程度。
7.CT診斷 CT掃描可清晰顯示食管鄰近縱隔器官之間的關系,顯示病變的大小,外侵范圍及程度,食管旁淋巴結有無轉移等。
(二)病理診斷
組織學檢查證實原發性食管癌、賁門癌。
(三)臨床分期
1.我國食管癌臨床分期 我國學者于1976年在全國食管癌工作會議上通過了以病變長度范圍、淋巴結轉移情況以及器官轉移情況等指標為依據的分期法,如下:分期 病變長度 病變范圍 轉移情況 早期 0 不規定 限于粘膜(原位癌) (-) Ⅰ <3cm 侵及粘膜下層(早期浸潤) (-) 中期 Ⅱ 3~5cm 侵犯部分肌層 (-) Ⅲ >5cm 侵透肌層或外侵 局部淋巴結(+) Ⅳ >5cm 明顯外侵 遠處淋巴結(+)或器官轉移 經過實踐,國內外學者皆發現在上述4個指標中具有決定預后的重要因素是病變范圍、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等三個,病變長度與預后關系不大密切。
2.國際食管癌TNM分期
1979年國際抗癌聯盟對食管癌的TNM分期進行了修改,內容如下:
原發腫瘤(T)分期:
TX:原發腫瘤不能測定。
T0:原發腫瘤證據。
Tis:原位癌。
T1:腫瘤只侵及粘膜固有層或粘膜下層。
T2:腫瘤侵及肌層。
T3:腫瘤侵及食管外膜。
T4:腫瘤侵及鄰近器官。
表11-2 食管癌國際TNM標準和我國臨床分期標準比較
臨床分期 |
國際TNM分期 |
我國分期 |
○ |
Tis N0 M0 |
○ |
Ⅰ |
T1 N0 M0 |
Ⅰ |
T2 N0 M0 |
Ⅱ | |
Ⅱa |
T3 N0 M0 |
|
T1 N1 M0 |
Ⅲ | |
Ⅱb |
T2 N1 M0 |
Ⅲ |
T3 N1 M0 | ||
Ⅲ |
T4 任何N M0 |
Ⅳ |
Ⅳ |
任何T 任何N M1 |
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