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治療方案
目前對食管癌的治療,首選處科手術,其次還包括抗癌的化學藥物的治療、放射治療、內(nèi)鏡下治療、生物治療和中醫(yī)治療等。其最終的治療效果取決于上述治療方法的合理綜合運用。其規(guī)范的綜合治療方案為:0期,病變范圍限于粘膜,無轉移;Ⅰ期,病變長度<3cm,侵及粘膜下層,無轉移;Ⅱ期,病變長度3~5cm,侵及肌層,無轉移者,以手術為首選;中醫(yī)宜根據(jù)辨證予以中藥治療。Ⅲ期,病變長度>5cm,侵及肌層及外層,有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可予放射治療及中醫(yī)辨證論治。Ⅳ期,病變長度>5cm,明顯外侵,伴轉移者,可以化學治療、中醫(yī)治療、免疫治療為主。中西醫(yī)綜合治療食管癌是我國腫瘤研究的成就,從辨證論治出發(fā),調(diào)整機體功能,改善癥狀,減輕放、化療毒副反應,綜合了整體與局部結合的觀點,把扶正祛邪、攻與補相結合,取長補短,提高了臨床療效。
二、中醫(yī)治療
(一)辨病治療
胡光慈編著的《雜論證治新義》對噎膈一病的治療結語中指出:"宋以前醫(yī)籍皆以病原于七情憂患,故主以調(diào)和氣血為治,后世醫(yī)家則多責之氣血虧損,津液枯干,故宜補益氣血、滋血潤燥為主,痰結者并清痰散結,血結者宜滋血破瘀為治。"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人對噎膈治療的概貌,也啟示我們歷代醫(yī)家在醫(yī)療實踐中對本病的治法不斷修正、補充、發(fā)展。我們通過學習歷代眾多醫(yī)家的研究成果,結合臨床實踐,針對本病病機之根本為陽氣虛弱,機體功能下降,主強治療宜溫陽益氣,扶助正氣,提高機體功能,所以治療主方要體現(xiàn)這一中醫(yī)治療原則。
食管癌主方:人參6g,黃芪15g,桂枝20g,薤白15g,炮附子30~60g,(先煎),女貞子15g,川芎12g,雞血藤20g,當歸12g,鹿茸3g,北豆根20g,雞內(nèi)金10g。
(二)辨證分型治療
關于食管癌的分證各有不同,立法用藥亦隨之而異。但治法總不離疏肝理氣、降逆化瘀、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扶正培本、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抗癌止痛、溫陽益氣等。
1.氣滯型
主證:早期食管癌的表現(xiàn),無明顯吞咽困難,只為吞咽時感食管內(nèi)擋噎、異物感或灼痛,胸郁悶不適及背部沉緊感,時隱時沉的吞咽不利感。X線檢查主要為早期食管癌的病變。舌質(zhì)淡黯,舌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溫陽益氣,扶正抑瘤。
方藥:食管癌主方合逍遙散加減。即食管癌主方加柴胡15g、白術15g、白芍15g、當歸15g、茯苓15g、陳皮10g、生姜3片、大棗5枚。
2.梗噎型
主證:癥狀單純,輕度梗噎或吞咽不利。X線檢查多屬早、中期髓質(zhì)型、蕈傘型食管癌。舌質(zhì)黯青,苔黃白,脈弦細。
治法:抗癌散結,理氣降逆,溫陽扶正。
方藥:食管癌主方選加:枳實10g、蘇梗10g、枳殼10g、厚樸10g、佛手10g、木香10g、郁金10g、香附10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等。
3.血瘀型
主證:癥狀除吞咽不利外,以胸痛為主,且痛有定外,或伴口臭等。X線檢查多為中、晚期髓質(zhì)型、潰瘍型食管癌。舌質(zhì)紫黯,舌面有瘀點或瘀斑,舌下靜脈怒張,舌苔黃膩,脈沉澀而緊。
治法:活血化瘀,溫陽益氣,通經(jīng)止痛。
方藥:食管癌主方結合活血化瘀法,即食管癌主方選加歸尾10g、赤芍10g、劉寄奴10g、紅花10g、急性子10g、乳香10g、沒藥10g、三七5g、威靈仙10g等。
若為潰瘍型疼痛明顯或嘔血者,可加用腐植酸制劑口服或靜脈注射;也可以用白及粉60g、三七粉15g、元胡粉30g、普魯卡因0.5,加氫氧化鋁凝膠混勻,使呈半糊狀,頭低位分次口服。還可加云南白藥、止血粉及其他止血、鎮(zhèn)痛劑等。
4.痰濕型
主證:吞咽困難,痰涎壅盛,胸咽噎塞,膈肋脹滿,濁氣上逆,舌質(zhì)黯青,舌體肥大,周有齒印,苔白厚膩多津,脈象滑細。X線檢查多為晚期髓質(zhì)型、縮窄型食管癌。
治法:溫陽益氣,健脾祛濕,降逆化瘀。
方藥:食管癌主方選加薏苡仁30g、山藥20g、扁豆15g、白蔻仁10g、橘紅10g、半夏10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等。
5.陰枯陽衰
主證:病期已晚,咽下困難,近于梗阻,嘔惡氣逆,形體消瘦,氣短乏力,煩熱唇燥,大便干如糞,舌質(zhì)黯絳,瘦小,少苔乏津或無苔,也有苔黃黑干而裂者,脈細數(shù)或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補陽,益氣養(yǎng)血。
方藥:食管癌主方可加倍用量,再選加白術15g,白扁豆30g、麥冬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5g、何首烏15g、仙靈脾15g。偏陰虛者重用沙參15g、天冬15g、天花粉15g、石斛10g、玉竹10g、玄參15g、生地10g;大便干加火麻仁10g及郁李仁、大黃適量,減少食管癌主方溫陽燥烈藥物及其劑量。
提高以上各證療效,盡快減輕癥狀,可配合以下抗癌腐癌藥物:
硇砂10g,硼砂20g,火硝20g,沉香10g,冰片5g,礞石10g。雞內(nèi)金10g,蜈蚣5g。
用法:共研細末,每次1~1.5g含化緩咽,共服2~4或4~8次,根據(jù)病情輕重不同而選擇,一般應用3~5天,或間隔應用。
6.壅阻型
主證:咽下完全梗阻或近于全梗阻,干嘔或伴口吐粘液,舌絳干裂或黯淡胖太多津,苔黃而厚膩或少苔,脈沉細。
治法:開道通管,疏壅透膈。
方藥:牛黃1.5g,白術1.5g,沉香2g,礞石2g,硇石9g,火硝20g,月石20g,冰片6g。共研細末,每次1含服,每日5~10次。
上述我們辨證分型的目的是為了臨床用藥的參考。在一個病人身上,可能以某一證型為主,某一證型為輔;也可能同時幾個證型都存在;可能這一段時間是這一證型,而到另一段時間又是那一證型。故必須根據(jù)不同的病人,不同階段的不同主癥,有的放矢地靈活組方用藥。
(三)單方驗方
治療食管癌的單方驗方,我國民間已積累了許多,在食管癌的治療方面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1.冬凌草50~90g,沸水落石出沖泡加白糖,每天1次口服,2~3個月為一療程。
2.斑蝥1只,雞蛋1只。先將斑蝥塞進雞蛋內(nèi),蒸煮半小時,取出雞蛋中斑蝥服食,每日1只。
3.斑蝥2g,蜈蚣10條,大棗(去核)12g,山豆根炭125g,廣木香9g,白糖75g。共為細粉,煉蜜為丸,每丸重9g,每次服1丸,每日3次。
4.硇砂10g,月石30g,樸硝20g,青黛20g,冰片5g,木香1g。共研細末,每次服3,每日2次。
功能:軟堅散結,適用于食管癌梗阻嚴重者。
5.開關散 牛黃2g,麝香2g,海南沉香10g,礞石10g,硇砂10g,火硝30g,月石40g,冰片10g。共研細粉,裝瓶密封。每次1.5g含服,每日5~10次。
6.治膈散 山慈菇200g,硼砂80g,硇砂20g,三七20g,冰片30g,沉香50g。共研細粉,每次10g,每日4次,10天為一療程,后改為每次服10g,每日2次,以鞏固療效。
7.消炎解痙液 0.25%普魯卡因200ml,疏酸慶大霉素32萬U,麻黃素針60mg,山莨菪堿針10mg,地塞米松針10~15mg或潑尼松80mg研細面。上藥共混勻,每次徐徐咽下3~5ml,每日10次。
(四)中成藥
1.冬凌草制劑 冬凌草片,每次口服4片,每天3次,2~3個月為一療程。或冬凌草糖漿,每次口服30ml,每日3次,2~3個月為一療程。
2.斑蝥素片 每次0.25~0.5mg,每日口服3次,240mg為一療程。
3.消癌平注射液 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3 500~4 500ml為一療程。
4.華蟾素針劑 每次4ml,每日2次,肌內(nèi)注射,1~2個月為一療程;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30天為一療程。
5.平消膠囊 每次口服4~8粒,每日3次。
6.古稀膠囊 每次口服2~4粒,每日3次。
(五)針灸治療
1.針刺基本方 主穴為天鼎、天突、膻中、上脘、內(nèi)關、足三里、膈俞、合谷,病灶在頸段者加配穴扶突、氣舍、大杼、風門等;在中段者加配穴氣戶、俞府、承滿、肺俞、心俞等。在下段者加配穴期門、不容、承滿、梁門等。如兼胸骨后痛配華蓋,背痛配外關、后溪。進食困難或滴水不入者重刺內(nèi)關,針鋒向上,使針感達到胸部。食管內(nèi)出血者,配尺澤、列缺、曲澤。痰多者炙大椎、中府、中魁,針大杼、風門、肺俞、列缺、合谷。
2.耳針 耳部壓痛點耳診測定敏感點,對癥取穴。
3.炙法與湯藥合用 有學者給患者治以旋覆代赭湯加減時,配合以足三里隔姜炙,曾使1例患者寬0.7cm、長8cm的癌灶消失。
4.激光血卟啉治癌機體表穴位照射 取穴膻中、巨闕、膈俞、中脘、足三里,每穴射5分鐘,每周照1次,6次為一療程。據(jù)喬玉珍報道,共治療食管癌5例,顯效3例,好轉1例,無效1例。
(六)外治法
1.蟾酥膏:由蟾酥、生川烏、七葉一枝花、紅花、莪術、冰片等20種中藥制成,外觀如橡皮膏,鎮(zhèn)痛有效率可達92.5%。
2.金仙膏:《理渝駢文》方是由蒼術、白術、川烏、生半夏、生大黃、生五靈脂、生延胡索、枳實、當歸、黃芩、巴亞仁、莪術、三棱、連翹、防風、芫花、大等百余種中藥制成的藥膏,按病情分次攤膏紙上,外敷病處或選穴外貼。可用于噎膈、反胃等多種病證。
3.復方荊芥液:荊芥、川烏各20g,川芎、蓽茇各30g,馬錢子15g。研成細末,浸泡于75%酒精400ml內(nèi)密閉7日,濾渣取液再放入冰片粉15g備用。用棉球蘸藥液涂抹痛處,每日1次或數(shù)次,用藥后一般10~20分鐘可收到止痛效果。
(七)推拿療法
早在1959年,黑龍江省就有人采用推拿療法治療2例食管癌,使其癥狀緩解。自此以后,各地已先后將推拿療法作為一種輔助治療的手段運用于食管癌。一般認為推拿背部腧穴可以減輕胸背部的癌性疼痛;揉按合谷、足三里、涌泉可以扶正固本,啟膈降逆。
(八)氣功療法
浙江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劉魯明等,將包括食道癌在內(nèi)的惡性腫瘤患者82人分為兩組,一組施以單純化療,一組施以氣功加化療。經(jīng)對比觀察,習練周天命門功和銅鐘功的40名患者,其生存期免疫功能均優(yōu)于單純采用化學療法的42名患者。上海氣功研究所也證實:以氣功治療食管癌、胃癌患者,可明顯提高1年及5年生存率。
(九)飲食調(diào)養(yǎng)
1.韭汁牛乳飲:韭汁、牛乳。有痰加姜汁;血膈去牛乳加陳酒。
2.膈噎膏:人參、牛乳、蔗汁、梨汁、蘆根汁、龍眼肉汁、姜汁、人乳。熬膏,密收。
3.豬脂方:杏仁、松子仁、白蜜、橘餅各125g,豬脂熬凈1杯,同搗食之,有填精血,滋枯燥之功。
4.五汁飲:梨汁、藕汁、蔗汁,韭菜汁、乳汁(人乳或牛乳)不拘量兌服。
5.白鵝(鴨)血:一人將白鵝或白鴨兩翅及兩腿緊握,另一人將其頸宰斷即令患者口含其頸部、飲其熱血,五七日一次。
6.放療患者食療方:食管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若出現(xiàn)陰液灼傷,熱毒亢毒征象,可及時給予甘寒之飲食作輔助性治療。
常用食品有西瓜、生梨、荸薺、鮮藕、金銀花露等。
7.化療患者食療方:化療病人,當骨髓受到抑制,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時,可食甘溫補脾養(yǎng)血之品,如扁豆、山藥、紅棗、桂圓肉、阿膠、鹿角膠、冬蟲夏草燉老鴨等。以促進骨髓功能恢復,改善造血功能或預防因白細胞降低、血小板減少而產(chǎn)生的各種合并癥。
三、手術治療
(一)手術適應證
食管癌診斷一旦成立,且病變較局限,無遠處轉移,尤其是中下段食管癌,應首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二)手術禁忌證
1.疑有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肝轉移、肺轉移、腹腔轉移并有腹水等廣泛轉移者。
2.癌腫已直接侵入鄰近臟器,且已形成食管一氣管瘺、肺膿腫、縱隔炎癥、膿腫等合并癥者。出現(xiàn)惡病質(zhì),特別是高度惡病質(zhì)者。
患者身體重要臟器如心、肺、腎有疾病及其功能嚴重損害,病人不能耐受手術者。但有學者認為,對單純伴有的冠心病、心律不齊、無頻發(fā)性早搏及心房纖顫、無心力衰竭、各項心功能檢查在正常范圍或輕度異常者,并非手術禁忌證,但有心臟瓣膜病及曾患心肌梗死者,術后有發(fā)生腦栓塞的危險者,仍屬于手術禁忌證。
(三)手術類型
根據(jù)病人具體情況,可采用以下3種手術類型。
1.癌腫根治性切除手術 于食管癌比較局限時,可以切除瘤體及其淋巴結,進行根治性切除手術。
2.姑息性切除手術 食管癌已屬晚期,與周圍器官粘連較緊密,或已有廣泛淋巴結轉移,雖瘤體可以切除,但其周圍淋巴結轉移及浸潤往往不能徹底清除,只能做姑息切除手術。
3.減輕癥狀手術 由于癌腫不能切除,病人又不能進食者,可施行胃食管轉流術、食管-空腸(或結腸)-胃吻合術,食管腔內(nèi)塑料管內(nèi)置術,對一般情況更差者。可行胃空腸造瘺術,從而達到病人能進食、補充營養(yǎng)、延長生命的目的。
(四)手術方法
1.頸段食管癌 先從頸部切開探查與切除,癌切除后,可利用頸部皮片或結腸或空腸做食管成形術;現(xiàn)在有學者切除癌腫后,上下充分游離食管,必要時頭頸外科、胸外科配合,行食管端吻合術。如果病人情況不佳,可行分期手術,也可橫斷氣管,使手術視野開闊,游離食管就比較容易,此時可做全食管切除后,行胃咽吻合術,將胃吻合于環(huán)咽肌平面以上的食管開口部。
2.胸上段食管癌 第一種經(jīng)左胸手術,手術切口位于第5肋間。首先探查食管腫瘤是否可以切除,如可切除時首先開始腹部操作,打開膈肌探查肝臟、腹腔淋巴結有無轉移,然后將胃游離,提入胸腔經(jīng)賁門水平離斷食管,再將食管瘤體自膈剝離,將食管經(jīng)主動脈后方提到胸膜頂部,再送至頸部切口做食管胃底部端側吻合。第二種是經(jīng)右胸手術,左側臥位,稍向后仰300,于第5肋間后外側切口切斷奇靜脈,在肺門后顯露食管,進行癌腫剝離,決定能否切除。然后或另一組手術者同時行腹部手術。待游離食管,擴大膈肌裂孔,送入胸腔,并經(jīng)食管床送至左頸部切口,與食管上部進行吻合。
3.胸中段食管癌 經(jīng)左胸手術,癌腫切除后,于主動脈弓上或胸膜頂部進行食管胃吻合手術。現(xiàn)在為了達到根治目的,一般傾向于食管胃在頸部行吻合術。
4.胸下段食管癌 經(jīng)左胸手術,癌腫切除后,于主動脈弓下方做食管胃吻合手術。現(xiàn)亦傾向于頸部行食管胃吻合術。
5.賁門癌 經(jīng)左胸第6或7肋間切口,切除瘤體及近端胃體大部。行食管殘胃端側吻合手術。食管癌的切除長度,一般距腫瘤上下緣各5cm以上,包括食管周圍結締組織及腫大淋巴結亦也清掃。現(xiàn)在有學者研究:食管癌病人有部分沿粘膜下轉移,甚或有第二原發(fā)癌;病理切片發(fā)現(xiàn),食管各段癌灶以外發(fā)現(xiàn)其他段有癌者高達45%左右。故食管切除原則:不論食管癌發(fā)生于哪一段,均行食管次全切除,食管胃頸部吻合術。早期食管癌手術切除率可達100%,5年生存率可達90%左右,中晚期食管癌療效都不高,5年生存率在30%左右。
(五)手術與中醫(yī)藥配合
1.術前應用扶正中藥可改善病人的一般狀況,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如四君子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保元湯、六味地黃湯等,再結合中醫(yī)辨證加減,將提高手術切除率。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消化道腫瘤病人術前用黃芪注射液,能增強末梢血中白細胞總數(shù)及T淋巴細胞的活性,可增強患者抗感染能力和細胞免疫能力。
2.活血中藥和手術結合 上海醫(yī)科大學華山醫(yī)院林建華等,在題為"應用丹參改善食管、賁門癌手術后甲皺微循環(huán)與血液流變性"的論文中指出:如果在手術時并用丹參,可改善術后仍然存在的甲皺微循環(huán)及血粘度異常。經(jīng)隨機分組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加丹參組的血液流變性、全血還原粘度均有明顯改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十分顯著(P<0.01)。他們認為惡性腫瘤患者多有"血瘀證",當患者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時,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便容易在癌灶和癌細胞周圍聚集,從而導致癌灶增長、癌細胞轉移。所以只要采取適當措施(例如丹參與手術并施)遏制血小板的異常凝集、改善微循環(huán)
功能,就可以增強手術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癌變復發(fā),提高生存率。另外,林氏還注意到使用丹參注射液(24g/日)并未增加手術后的出血機會,因此認為腫瘤手術并用丹參是有積極意義的,也是安全的。山東中醫(yī)學大學附屬醫(yī)院的齊元富與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的錢伯文教授在《腫瘤血瘀證及活血化瘀治療的現(xiàn)代研究進展》中,亦指出活血化瘀藥物配合應用的必要性。
3.中醫(yī)藥治療術后虛弱證 術后患者多表現(xiàn)為氣血雙虧或氣陰兩傷,脾胃不和。用補益氣血、健脾益腎中藥可使機體免疫力得發(fā)恢復,改善癥狀。氣血雙虧者以補氣養(yǎng)血為主,氣陰兩傷者以補氣養(yǎng)陰為主,脾胃不和,以舒肝健脾和胃為主,常用方劑以八珍湯、六味地黃湯、逍遙散為主加減,根據(jù)我們現(xiàn)在的理論及實踐認識,應以溫陽益氣的食管癌主方為主,隨證加減,貫穿治療的始終,一般2年左右。
4.中醫(yī)藥治療術后并發(fā)癥 這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又一熱點。這方面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起進展較快,目前已形成兩大特點:一是采用中醫(yī)藥治療的并發(fā)癥正在增多,二是治療并發(fā)癥的方法正在增多。以食管癌術后出現(xiàn)吻合口瘺的治療為例。1991年,潘立群在《江蘇中醫(yī)》上發(fā)表了題為"食管癌術后頸部吻合口瘺的中醫(yī)外治療法"的文章,報道了根據(jù)不同病情,予以提毒祛腐、解毒填塞、發(fā)斂填塞等外治法使病人恢復經(jīng)口飲食的經(jīng)過,所治5例吻合口瘺,均在3周左右愈合。耿朝義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上發(fā)表了"白及糊劑內(nèi)服20日,每日3次,每次10g,使2例均獲痊愈"的經(jīng)驗。這些均說明了只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繼承發(fā)揚前人的醫(yī)學遺產(chǎn),就可以在食管癌術后并發(fā)癥的治療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采用中醫(yī)藥治療的術后并發(fā)癥除了吻合口瘺,還有腹瀉、反流性食管炎,呼吸道感染等。茲分述如下:
(1)嚴重腹瀉:食管癌切除術后腸功能紊亂而再現(xiàn)嚴重腹瀉者,其發(fā)生率各家報道不一,低者9%,高者可達54%。按傳統(tǒng)觀點,多認為本癥與迷走神經(jīng)切斷、胃泌素濃度增高有關。近年來有人提出系偽膜性腸炎所致,主張口服丙谷胺200~400mg,每日3次,但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河北磁縣人民醫(yī)院張興銳等以自擬方治療此種腹瀉30例,療效甚佳,用藥2天痊愈者10人,3天痊愈者15人,5天以上痊愈者5人。處方:防風9~15g,白芍12~20g,炒白術9~12g,陳皮6~9g,葛根15~30g,炒車前子10~20g(包),炙甘草6~9g。水煎可分數(shù)次溫服,每日1劑。伴氣虛脈弱甚者加黃芪、太子參;伴里寒肢涼、舌淡脈緩加干姜、肉桂;伴內(nèi)熱口干苦、大便臭穢脈數(shù)有力者加黃連;腹痛腹脹甚者加當歸、木香;脫水、電解質(zhì)失調(diào)嚴重者配合靜脈輸液。另據(jù)報道,術后腹瀉者治以西洋參、黃連、生甘草各5g,煨葛根、黃芩、白頭翁、秦皮、煨木香、扁豆衣各10g,水煎服,日1劑,效果亦佳。
(2)反流性食管炎:因于熱者治宜泄肝和胃,苦辛通降,可選用化肝煎、左金丸之類;因于寒者治宜疏肝和胃,運脾燥濕,可選用四逆散、胃苓湯、吳茱萸湯一類加減。
(3)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礙:多屬于"飲停于胃"之嘔吐范疇,可選用小半夏湯或承氣類方。
(4)手術后呼吸道感染:表現(xiàn)為咳嗽,治療宜分證型擇藥施治。屬于痰濕蘊肺者,治以宣肺化痰止咳,用杏蘇散加減;屬于陰虛肺燥者,治以養(yǎng)陰潤肺止咳。用半夏厚樸湯加味;屬于腑氣上逆者,治以通腑宣肺止咳,用宣白承氣湯化裁;屬于肺絡損傷者,治以行瘀止咳,用花蕊石散加味。
四、放射治療
食管癌大部分是鱗狀細胞癌,對放射線敏感,尤其是用于老年體弱的食管上1/3及中1/3癌灶不能手術者,則可能取得一定療效。放療采用60CO、直線加速器、感應加速器進行外照射,腔內(nèi)照射較少應用。療效與照射劑量不成正比,提高照射劑量并不能提高生存率,也不能降低復發(fā)率,且可增加組織損傷及照射并發(fā)癥。
(一)單純放療
適用于手術禁忌而腫塊尚局限,無極度吞咽困難,或頸部及胸上段食管癌手術困難且療效欠佳者。劑量50Gy(5 000~7 000rad),劑量過小,復發(fā)率高,劑量過大則增加放射損傷。單純放療,生存1年者可達40%左右,生存3年者可達20%左右,生存5年者可達10%左右;頸、胸上段食管癌的療效,優(yōu)于中、下段者;病程越短,療效越好。目前,國內(nèi)已開展食管腔內(nèi)137Cs治療,作為外放療的補充,可以減少復發(fā),延長生存期。
(二)放療與手術配合
可在手術前和(或)術后結合放療。術前行胸部CT檢查,如食管癌已外侵或與鄰近器官粘連,手術不能徹底切除,而且手術有增加癌擴散和種植的危險,這時應先做術前放療,可使瘤體縮小,外侵的癌組織退變軟化,與鄰近器官的癌性粘連轉變?yōu)槔w維性粘連而便于手術切除,局部的淋巴轉移灶也可能消失。同時適量的放療還可能使瘤體周圍的淋巴管及小血管閉合,癌細胞的活力降低,從而減少手術導致癌癥擴散和種植的危險。術后放療的目的主要是消滅殘存的癌細胞,減少復發(fā)和轉移。對姑息性切除后腫瘤殘留、術后病理報告食管殘端癌、切緣距腫瘤甚近、腫瘤切除后估計可能有亞臨床病灶殘留者,應進行術后放療。此類病人如不放療,等到腫瘤復發(fā)后再治療,預后極差。同于手術后殘留腫瘤的血運差,如手術與放療隔時間太長,則纖維組織增加,血運進一步障礙,對放療的抗拒性增加。所以切口愈合后立即放療,消滅亞臨床灶,術后照射量為50~55Gy。
(三)放療與化療配合
越來越多的資料證明,化療與放療聯(lián)合可有效控制原發(fā)灶及轉移灶,并提出化療藥物有放療增敏的作用,可產(chǎn)生協(xié)同殺傷瘤細胞的作用。
(四)腔內(nèi)放療
食管原發(fā)病灶未能控制是放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腔內(nèi)癌灶區(qū)放射劑量不足所致。由于心臟肺組織、脊髓等不能耐受更高劑量,制約了外照射劑量的增加。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近幾年來食管腔內(nèi)近距離放療得到重視和發(fā)展。腔內(nèi)放療主要配合根治性外照射及原位癌的根治性放療,有其治療的適應證及禁忌證。腔內(nèi)放療的特點是局部劑量高,特別是近放射源處劑量很高,然后劑量驟然下降,以減少對食管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腔內(nèi)放療時間短,操作簡便,定位準確。由于后裝腔內(nèi)放療的放射源的物理特性,周圍正常組織所受的放射量低,這種方法成為外照射對食管腔內(nèi)腫瘤區(qū)域劑量不足的有效補充,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并且改善生存質(zhì)量。對外放射后局部復發(fā)的食管癌,通過再次腔內(nèi)后治療,也能起到改善癥狀、延長生存期的姑息治療作用。
(五)放療與中醫(yī)藥配合
中醫(yī)學認為放射線損傷屬于毒熱傷陰,耗損正氣,氣血失調(diào),脾胃不運,治療時宜扶正培本,補法當先,佐以涼血滋陰、清熱解毒藥物,如以歸脾丸、六味地黃湯、十全大補湯等加減調(diào)理。如出現(xiàn)白細胞下降或(和)血小板下降時,應多予補氣健脾、滋補肝腎的中藥,配合涼血藥物,常用的藥物有黃芪、黨參、黃精、雞血藤、枸杞子、菟絲子、紫河車、當歸、虎杖、山萸肉、女貞子、茜草根、丹皮、白及等。
五、化學治療
近年來由于腫瘤基礎理論及抗腫瘤藥物作用機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抗腫瘤藥物不斷出現(xiàn)及治療方法的不斷改進,食管癌的化學治療水平不斷提高。已從姑息性治療向根治性治療方向發(fā)展,使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癥狀緩解,部分病人瘤體縮小,甚至消失,生存期明顯延長。
(一)化療適應證
1.不宜手術或放療的各期食管癌病人;
2.術前、放療前化療;
3.手術或放療后的鞏固治療及手術或放療后復發(fā)的食管癌病人;
4.大劑量放療后局部病灶未能控制者;
5.預計生存時間約8周,心、肝、腎、骨髓功能正常,能進半流質(zhì)飲食者。
(二)化療禁忌證
1.老年體衰或惡病質(zhì)患者;
2.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有感染發(fā)熱、食管癌出血或食管穿孔者。
3.骨髓功能低下,白細胞低于3.0×109/L,血小板低于50×109/L,嚴重貧血或有出血傾向者。
(三)單藥化療
20世紀80年代以前食管癌的化療以單一藥物為主,只用于無法手術和放療的晚期病例。
(四)聯(lián)合化療
實驗和臨床研究證明,根據(jù)細胞生物學、細胞增殖動力學及臨床藥理學理論,選擇兩三種有效的、作用機理不同的、毒性有別的抗癌藥物組成聯(lián)合化療方案治療實體瘤,比單一化療藥物效果好。聯(lián)合化療不是藥物的堆積或任意組合,要在一定的理論或?qū)嵺`的基礎上進行前瞻性的研究,原則上選用那些單藥應用時有效,作用機理不同,而毒性又不重疊的幾種藥物聯(lián)合,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1.藥物選擇與劑量
治療食管癌有一定療效的藥物雖有十幾種之多,但臨床較好的只有博萊霉素(BLM)、平陽霉素(PYM)、順鉑(DDP)等,故常作為首選藥物。PYM、BLM副作用小,對骨髓及機體免疫功能影響不大,主要作用于G2期,常與作用于M期的長春新堿(VCR)、依托泊甙(VP-16)、長春地辛(VDS)等聯(lián)合起同步化作用。DDP骨髓抑制副作用較輕,但有腎毒性及明顯的消化道反應,采用水化及抗嘔吐措施后,一般病人可耐受。而絲裂霉素(MMC)、氯尿嘧啶(5-FU)、甲氨蝶呤(MTX)、阿霉素(ADM)等骨髓抑制作用明顯,ADM價格又昂貴,故多作為二線藥物選用。各種方案藥物選擇的原則應主要根據(jù)病理類型、藥物的作用、機理和在細胞增殖周期中的作用部位、單藥療效和主要毒性及病人的體質(zhì)狀況來決定。并可配合應用一些增敏劑、生物反應調(diào)節(jié)劑和減輕毒性的藥物。尤其是第一療程藥物必須恰當,才可能提高緩解率。
為了取得滿意療效,藥物的用量應基本達到病人的最大耐受量。特別是第一個療程必須足量,這不僅可能收到較好的療效,而且初受藥物副作用抑制的機體功能恢復也較快。但所規(guī)定的劑量必須根據(jù)病人的具體狀況和在治療中的反應及體重變化,酌情加減,及時修正,不能一成不變,更不是無原則的劑量越大越好,造成藥物超量而加重毒性。
2.食管鱗癌的化療
(1)CFB方案(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
CTX(環(huán)磷酰胺)600mg/m2,靜注,1次/周;
5-FU 250~500mg,靜滴,2~3次/周;
BLM 30mg,肌注,2~3次/周。
7~10天為一周期,4~6個周期為一療程。
治療食管癌30例,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7例,有效率23%。
(2)DMP方案(河南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DDP 20mg/m2,靜滴,第1~5天,3周重復;
MMC 4~6 mg/m2,靜注,1次/周;
PYM 6mg/m2,肌注,3次/周。
7周為一療程。
治療41例,完全緩解6例(14.6%)、部分緩解17例(41.5%)、死亡9例(21.9%),有效率56.1%。主要副作用為消化道反應和骨髓抑制,一般病人可耐受。
(3)DBV方案(kelsen)
DDP 3mg/kg,靜脈輸注(水化),第1天;
VDS 3mg/m2,靜注,第1、8、15、22天;
BLM 10mg/m2,靜脈注射,或10mg/m2,靜脈滴注24小時,第3、4、5、6天。
28天重復。
治療61例,可評價療效的53例,部分緩解27例,死亡6例,有效率55%。
(4)PMD方案(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
PYM 10mg/m2,肌注,3次/周,連用2周;
MTX 10mg/m2,肌注,2次/周,連用2周;
DDP 20~40mg/日,靜滴,第1~5天,3周重復。
治療食管癌19例,有效率為47.4%。
(5)高劑量DPV方案(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
DDP 80~100mg/m2,靜滴,1次/3周(第1天);
PYM 6mg/m2,肌注,2次/周(第3、5、10、12);
VCR 1~2 mg/m2,靜注,1次/周(第3、10天)。
用藥2周,休息1周,此為一周期,3周期為一療程。
共治療食管癌9例,部分緩解4例,有效率44%。
3.食管腺癌和賁門癌的化療
(1)UFTM方案:
MMC 4~6mg/m2,靜脈沖入,每周1次,連用6周;或10mg/m2,靜脈沖入,連用2天,3周重復;
UFT(優(yōu)福定)2~4片,口服,每日3~4次,總量40g。
(2)FAM方案:
ADM 30~40mg/m2,靜脈沖入,第1,5周各用1次;
5-FU 600mg/m2,靜脈滴注,第1、2、5、6周各用1次;
MMC 4~6mg/m2,靜脈沖入,第1、2、5、6周各用1次,8周重復。
(3)FAB方案:
5-FU 600mg/m2,靜滴,第1、2、5、6周;
ADM 30mg/m2,靜脈沖入,第1、5周;
BCNU(卡莫司汀) 100mg/m2,靜滴,第1周。
也可以司莫司汀(Me-CCNU)代替BCNU,用量125~175mg/m2,第1周,余藥用法相同。
(4)FAP方案:
5-FU 600mg/m2,靜滴,第1日;
ADM 30mg/m2,靜脈沖入,第1日;
DDP 20mg/m2,靜滴,第1~5日。
3周為一療程,可重復3~4個療程。
(5)MFV方案:
MMC 3~4mg/m2,靜脈沖入,第1、8日;
5-FU 300mg/m2,靜滴,第1~5日;
VCR 2mg,靜注,第1、8日。3周重復為一療程。
4.新輔助化療和輔助化療(術前、術后化療)
20世紀80年代以來,首先采用化學治療,隨后行手術或放射治療各種實體瘤,是綜合治療策略的一個新進展。這種術前治療方法稱之為新輔助治療。過去認為癌的手術治療,其效果在于能否成功地把最后殘存的癌細胞完全切除;但從現(xiàn)代外科腫瘤學的概念來看,這一觀點難以成立。應當設想那些局限性腫瘤,不過是全身性病變的一個局部表現(xiàn),理應采取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況且,臨床上的早期癌,不等于體內(nèi)沒有微小轉移灶,因為只有當癌腫大小達1cm,重量約1g,含有109或10億癌細胞時才能被檢查出來。目前的各種檢測手段尚不能檢出101~108癌細胞的亞臨床病變。同時,癌治療失敗的原因,原發(fā)灶不能控制者占40%,微小病變不能控制占60%,加之癌癥病人有50%以上在診斷時就有微小轉移病變,有的癌瘤達100%。術前化療的目的:首先是控制原發(fā)灶,把化療作為輔助去癌腫的第一步,使臨床期別降低。有利于手術或放療;第二是提高對微小轉移病變的控制,以減少術后復發(fā)和播散;第三可將手術切除的腫瘤標本與化療前的活檢腫瘤組織在病理學、細胞生物學、腫瘤基礎和血液供應等方面進行比較,并可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化療療效作一定性、定量的研究。食管癌的傳統(tǒng)治療(手術或放療)對無病生存率或總生存率沒有明顯的提高。食管癌的病理形態(tài)研究表明,它往往是多點發(fā)生的。有些尸檢證明它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王肇炎等用BMFP(BLM+HN2+5-FU+PRED)方案及中草藥治療晚期食管癌,對有客觀療效者行手術治療,術后標本病理發(fā)現(xiàn)病變處癌細胞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20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CTX+VCR+5-FU+PYM進行短期術前化療,治療25例局部晚期食管癌,胃腸道副反應輕微,所有患者切除均無困難,病理組織呈角化亢進,癌旁鱗狀上皮細胞退變與壞死的發(fā)生率高。日本飲冢等對食管癌術后257例病人生存率作前瞻性觀察,采用輔助性放療并用DDP 50mg/m2+VDS 3mg/m2,給藥2次,隨機分化療加放療組和單純放療組,1年生存率前者明顯高于后者。
以上均說明化療與手術配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五)化療與放療配合
如前所述,化療與放療聯(lián)合可有效控制原發(fā)灶及轉移灶。并提出化療藥物有效療增敏的作用,可產(chǎn)生協(xié)同殺傷瘤細胞的作用。美國腫瘤放療協(xié)作組治療129例食管癌病人,隨機分為單純放療組和放療加DDP及5-FU持續(xù)輸注組,結果放療加化療組局部控制率明顯高于單純放療組,而且轉移率低2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單純放療組。
(六)化療與免疫治療配合
近年來生物反應調(diào)節(jié)劑與抗腫瘤藥物聯(lián)合應用的報道逐漸增多,實驗證明,白細胞介素2(IL-2)與5-FU聯(lián)合,增強NK細胞的活性,CTX可特異性地抑制TS細胞,促進LAK在腫瘤區(qū)集聚,VP-6、DDP與IL-2合用有協(xié)同抗腫瘤作用。
(七)化療與中醫(yī)藥配合
某些中藥對化療可起增效及減毒作用,從而提高療效,減輕毒副反應的發(fā)生。有關中醫(yī)藥對腫瘤化療的增效、減毒作用,有人認為,用中醫(yī)藥對化療增效多采用能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血流量的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化學治療的方法。對化療藥物毒副反應通過補氣養(yǎng)血、健脾和胃、滋養(yǎng)肝腎來達到扶正固本的目的。常用補氣藥:潞黨參、太子參、紅人參、生黃芪、沙參、西洋參、生地、丹參、全當歸、熟地、雞血藤、阿膠、三七粉等。
防治化療毒副反應的基本方: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雞內(nèi)金、焦六曲、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等。
于爾辛認為中藥對化療的增效作用可降低化療劑量而同樣有效,包括原先對化療不敏感的腫瘤,應用中藥后轉為有效。潘明繼認為與放療一樣都?quot;攻伐"的范圍,往往會出現(xiàn)攻邪傷正的局面,同時服中藥,能起到調(diào)理脾胃,保護骨髓,促進造血,維護心、肝、腎功能及內(nèi)分泌器官少受傷害及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中日友好醫(yī)院中醫(yī)腫瘤科,把245例腫瘤病人分成化療加中藥組125例和單純化療組120例。結果:化療加中藥組病人一般狀況、化療毒副反應減輕程度、免疫指標均優(yōu)于單純化療組。
(八)其他
化療與熱療聯(lián)合應用,電化療與放療或化療聯(lián)合應用以及微波治療,于本病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六、動脈灌注化療
近年來由于放射介入學的發(fā)展,食管癌動脈灌注化療受到重視。因選擇性動脈插管灌注化療藥物可使腫瘤局部藥物濃度比靜脈內(nèi)用藥增加數(shù)倍,療效較高,副反應小,已成為抗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七、內(nèi)鏡下局部藥物治療
食管局部注射是國內(nèi)外開展的新技術之一。在內(nèi)鏡直視下注射藥物,使癌組織局部藥物處于高濃度狀態(tài),從而提高療效。吳艷環(huán)采用"消癌靈"在胃鏡下局部注射治療食管、賁門、胃癌33例。"消癌靈"藥物組成:絲裂霉素、氟尿嘧啶、鴉膽子油、明礬,并加服中藥黨參、白術、生黃芪、莪術等。結果,完全緩解1例,部分緩解29例,有效率94%,未出現(xiàn)其他合并癥。
八、中西醫(yī)藥物合用的維持治療作用及意義
根據(jù)細胞動力學原理,藥物治療如能完全緩解,身體內(nèi)癌細胞數(shù)目是106。這些殘存的癌細胞要靠機體自身免疫功能起控制作用。此時中醫(yī)藥具有獨特優(yōu)勢,有些中藥可以調(diào)動機體防御功能,達到抑制腫瘤、扶正祛邪的目的。
事實上我們已認識到腫瘤是全身病變的局部表現(xiàn),手術及放療治療手段均是局部治療,化療雖為全身治療,但其毒副作用限制了其用藥的劑量和時間,致使腫瘤復發(fā)及轉移,使治療最終失敗。而中醫(yī)藥能夠很好地調(diào)整人體功能,其作用除了能夠提高手術、化療的治療效果,并減少其副作用,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強機體功能,提高免疫力,使殘余的或(和)新生成的癌細胞被殺滅或轉化為正常細胞,從而從根本上治愈腫瘤。甚至可以說如何把握好中醫(yī)藥的配合或合理應用是治愈腫瘤的重要一環(huán)。
我們通過對比觀察惡性腫瘤病人的治療情況,發(fā)現(xiàn)應用中藥組,比不應用中藥組,其生存質(zhì)量及生存壽命均有差異。中藥應用宜貫穿于腫瘤治療的始終,對于術后病人,在其他合理治療(放、化療等)的同時,服用以食管癌主方為基礎的中藥,最好再間斷配合靜脈抗腫瘤中成藥,時間宜堅持1年以上,甚至更長,如此取得的效果將更加明顯。
王瑞林等用冬凌草加化療(BLM+CTX,PYM+AT-1258)合用,中藥食管癌方(山豆根、全瓜蔞、夏枯草、龍葵、仙鶴草、威靈仙、敗醬草、葛根、白術、香櫞)與化療(BLM+CTX、BLM+CTX+5-FU)合用,活血化瘀(丹參、雞血藤、澤蘭、生黃芪)與化療(DDP+VCR+PYM)合用,共治療中、晚期食管癌650例,經(jīng)過長期隨訪,治療后存活5年以上40例,存活率61.5%,長期存活40例病人;在多療程強化治療后,均長期維持治療,服用冬凌草糖漿、冬凌草片劑、冬凌草原草、食管癌中藥主方與活血瘀方,并給予博萊霉素或平陽霉素10mg,肌內(nèi)注射,每年1~2個療程,每療程15~20支。而對照組610例未做強化治療及維持治療,生存期明顯低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組。并提出食管化療取得緩解及多療程鞏固治療后,采用中藥為主的維持治療,可延長帶瘤及無瘤生存時間,提高遠期治療效果。
隨著科學發(fā)展,研究的深入,我們對于食管癌的治療方法也有了新的認識,從基礎到臨床都做了大量工作,手術、放射治療、藥物治療三大主要手段的綜合治療亦有了很大進展,尤其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食管癌在治療中占據(jù)越來越大的地位,對腫瘤病機的深入研究及臨床應用,大大增加了治愈的希望。目前腫瘤復發(fā)、轉移、抗藥等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隨著基因工程、遺傳學、免疫學的發(fā)展,以及新的抗腫瘤藥物的發(fā)現(xiàn),通過中西醫(yī)綜合治療,恰當選擇治療時機,摸索出一條中西結合治療的新路子,將是食管癌治療的一種方向,亦是達到根本治愈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