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及外周關節,可有關節外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脊柱強直和關節強直。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常用的藥物有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SASP)、反應停等。來氟米特(LEF)作為新型免疫抑制劑對類風濕關節炎療效確切,本研究通過對來氟米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為期6個月的觀察,評價來氟米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和安全性。
目的
觀察來氟米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和安全性。
方法
53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給予來氟米特治療,并隨訪6月,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6個月記錄患者癥狀、體征、強直性脊柱炎活動指數(BASDAI)、強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數(BASFI)、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濃度(CRP)。
結果
在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患者的腰背痛、晨僵時間均改善,指地距、BASDAI、BASFI、ESR、CRP均下降(P<0.05);枕壁距、擴胸度、Schober試驗改善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主要為胃腸道癥狀和肝功能異常。
結論
來氟米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有較好的療效,不良反應輕,易耐受。
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常見的炎性脊柱關節病,病情嚴重者最終會進展為脊柱融合和關節破壞,影響患者生活質量。HLA-27被認為與強直性脊柱炎密切相關,此外還存在其他重要的候選基因和AS相關,包括TNF-α、MMP3、IL-1等。另外,金屬蛋白酶(MMP)也參與了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有研究表明血清MMP的濃度與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的活動性密切相關。為了詮釋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機制,形成了多種假說。目前研究的熱點是HLA-B27的非折疊蛋白反應理論,HLA-B27重鏈的折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有研究顯示,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生與HLA-B27分子的非折疊有關。當未折疊的重鏈在內質網內大量堆積,形成了“未折疊蛋白反應”,導致NF-k B及其他致關節炎的前炎性細胞因子的活化。至今,不管何種假說都不能完全闡明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機理。
目前,對于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和改善病情抗風濕藥。臨床上常用柳氮磺吡啶來改善強直性脊柱炎病情,但是強直性脊柱炎對柳氮磺吡啶反應不一,一些患者病情控制不理想,尤其對中軸關節癥狀療效不佳;此外柳氮磺吡啶的不良反應較多,除了胃腸道癥狀和過敏外,還可能出現中毒性肝炎、粒細胞缺乏癥等嚴重不良反應。來氟米特作為一種新型的免疫抑制劑,其活性代謝產物A77 l 726,通過抑制線粒體內二氫乳清酸脫氫酶的活性,從而阻斷嘧啶的從頭合成途徑,減少滑膜細胞的合成和釋放MMP,減輕基質的降解;來氟米特還能抑制核轉錄因子NF-k B的活化,阻止TNF-α、IL-1通過 NF-k B信號轉導途徑發揮生物學效應,同時也能阻斷TNF、IL-1等細胞因子的表達。基于上述來氟米特作用機理,使其應用于脊柱關節病成為可能。近年來來氟米特已用于治療銀屑病關節炎,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本研究通過為期6個月對來氟米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療效和安全性的觀察,顯示來氟米特在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有較好的療效。來氟米特的不良反應較少,易耐受,在強直性脊柱炎中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來氟米特作為新型免疫抑制劑,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更長期的療效及安全性尚待今后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