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證論治
肺癌的中醫治療,基本上可歸納為扶正和祛邪兩個方面。根據祖國醫學對肺癌發病機理的認識,從整體觀點出發來看待
腫瘤的形成,認為肺癌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而肺部腫瘤只是全身性疾病中的一個局部表現,通常是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現象。
由于肺癌的發病過程中常有熱灼、痰阻、耗氣、傷陰的病理特點,肺癌的治則就以清熱、除痰、益氣、養陰為主。如痰熱成瘀蓄毒,則可兼祛瘀解毒。臨床上還必須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舌苔、脈象等分清虛實,然后立法處方進行治療。其辨證分型如下:
1.熱毒蘊肺型
主證:咳嗽痰黃稠,咯血或痰帶血絲,或胸悶氣促,發熱,胸背隱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質紅或暗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除痰散結。
方藥:葦莖湯加減。
葦莖30克,生苡仁30克,冬瓜仁30克,桃仁12克,魚腥草30克,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浙貝15克,仙鶴草30克,守宮6克,八月札20克,甘草6克。
2.脾虛痰濕型
主證: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神疲乏力,納呆消瘦,面色蒼白,腹脹便溏,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白膩,脈滑或濡細。
治法:健脾益氣,除痰祛濕。
方藥:六君子湯加減。
陳皮6克,法夏12克,黨參24克,白術15克,云苓15克,甘草6克、浙貝15克,生苡仁30克,山海螺30克,龍葵15克,山慈菇15克,生南星15克。
3.氣滯血瘀型
主證:咳嗽氣短,痰稠難咯,痰血或咯血,胸脅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唇甲紫黯,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脈弦或澀。
治法:行氣活血,祛瘀消積。
方藥:犀黃丸加減。
乳香12克,沒藥12克,人工牛黃3克(沖),仙鶴草30克,土鱉蟲12克,田七末3克(沖),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郁金12克,三棱12克,莪術12克,太子參30克。
4.氣陰兩虛型
主證:咳嗽氣促、聲低氣怯,痰少帶血,動則喘促,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納呆消瘦,胸痛隱隱,唇甲蒼白無華,舌質暗淡或嫩紅,苔薄白,脈沉細。治法:益氣養陰,消瘀化積。
方藥:生脈散加減。
黨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天冬15克,白術15克,瓜蔞皮15克,川貝6克,山海螺30克,山慈菇15克,守宮6克,豬苓20克,仙鶴草30克。
由于肺癌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其病程演變十分復雜,所以在治療上決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應抓住痰瘀內阻于肺這一主要病理機制,在辨證的基礎上,以除痰祛瘀這一基本治則貫穿于肺癌的整個治療過程,臨床上可選用桃仁、丹參、山慈菇、生南星、生半夏、浙貝、生苡仁、田七等藥。同時要認識到本病的根本在于癌組織的惡性發展。因此,要根據整體與局部的具體表現,把辨證論治和抗癌治療相結合,才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二)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對改善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放化療不良反應有幫助。
1.肺癌患者咳嗽喘促者
選定喘、風門、肺俞、列缺、合谷等穴,宣肺降逆止咳平喘。痰多配太淵、豐隆、足三里等穴,化氣、健脾、除痰。平補平瀉法。
2.放化療后骨髓造血抑制
選大椎、足三里、腎俞等穴,健脾補腎、補氣生血。可用灸法,每次用艾條懸灸20分鐘,每日1~2次;也可毫針刺,用補法。
3.放化療后食欲不振、嘔惡者
選內關、足三里、中脘、公孫、胃俞等穴,調和脾胃,降逆止嘔。平補平瀉法。
4.肺癌晚期不耐放化療攻伐者
選十二經井穴,可改善臨床癥狀,有一定抑癌作用。應用電熱提針從十二經井穴開始激發感傳,使氣至病所,每日1次,每次1條經,針刺時針尖指向病灶。氣至病所后繼續治療30分鐘;28次為1療程,刺激強度以舒適為好,刺激1~2分鐘。治療時室溫宜在20℃~25℃,穴位皮膚溫度在20℃以上。
5.胸痛、背痛者
選百會、內關、風門、肺俞、豐隆等穴。毫針刺,用瀉法。
(三)敷貼治療
1.消痞膏外敷治療肺癌
消痞膏組成: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阿魏、三棱、制馬錢子、梅片、乳香、沒藥、火硝等。將上藥制成膏劑,用時推于膏藥紙上貼敷胸背等處,每隔3~4日更換1次。適于肺癌偏陽虛型,多與湯劑合用。
2.肺癌止痛治療
朱砂7.5克,乳香15克,沒藥30克。上藥搗碎后放入500ml米酒中,密封浸泡2天,取少量澄清液備用。每次用棉簽蘸藥水搽于痛處,稍干后重復3~4遍。
3.治療惡性胸水
生大黃3克,大戟3克,冰片5克,三七3克,血竭3克,山慈菇5克,月石3克,莪術3克,麝香0.3克,黑膏藥肉50克。用法:除黑膏藥肉外,余藥研成細粉,將藥末調勻,調入已熔化的黑膏藥肉內,均勻涂攤在15絲厚無毒塑料薄膜上,厚約0.5cm,將膏藥貼在腫瘤所在部位的體表,在膏藥上用熱水袋加溫,以助藥力迅速經皮膚透人體內。每天2個小時左右,7天更換藥膏1次。注意貼敷部位的皮膚發現米粒樣小水泡,揭掉后1~2天即自愈,可繼續敷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