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酒精性
肝病(ALD)的發(fā)病率明顯增加。已成為僅次于病毒性
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目前對酒精性肝病的治療除了強調(diào)戒酒外,尚無特效治療。我們應用
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酒精性肝病40例,取得一定的療效。現(xiàn)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78例均為2002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在我院消化內(nèi)科、肝病科門診就診或住院的患者,男72例,女6例,平均年齡46.3歲。全部病例根據(jù)飲酒史、癥狀體征及相應輔助檢查,并除外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及其他病因引起的肝損害,診斷為ALD。
2.酒精性肝病的診斷
參照2002年10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通過的臨床診斷標準分為:①輕度酒精性肝病,②酒精性
脂肪肝,③酒精性肝炎,④酒精性
肝硬化[1]。78例患者中輕度ALD 14例(17.94%),病理證實2例;酒精性脂肪肝22例(28.20%),病理證實4例;酒精性肝炎30例(38.46%),病理證實6例;酒精性肝硬化12例(15.38%),其中合并食道胃底靜脈曲張6例,出現(xiàn)
肝性腦病2例,凝血酶原活動度降低2例,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例。隨機將患者分成兩組,治療組40例,對照組38例,兩組在癥狀、體征、病理變化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3.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前均戒酒。對照組給予維生素C 3 克、門冬氨酸鉀鎂2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 次,治療2~3周;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還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
泰特1500 mg,靜滴,1次/d。治療2~3周。
4.檢測指標
常規(guī)檢測TBil、ALT、GGT、TG等血生化指標。
5.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1.兩組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變化的比較
治療后兩組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療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生化指標變化的比較(略)注:兩組治療后比較※P<0.05
2.不良反應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血、尿、腎功能及心電圖均在正常范圍,無明顯不良反應。
討 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性肝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一般認為,日飲酒量80~150 g,連續(xù)5 年以上即可致肝損傷,引起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發(fā)病機理主要為酒精代謝使中間毒性物質(zhì)的產(chǎn)生增加,如乙醛、H2O2 和氧自由基。酒精性肝病的肝損害最早作用是脂質(zhì)過氧化,導致細胞膜完整性改變并進一步影響到細胞的功能,使毒性物質(zhì)聚集在細胞內(nèi);肝臟代謝產(chǎn)物損傷引起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促進自由基的形成,同時抑制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乙醛和自由基可誘導線粒體的損害,而后者引起的損害因谷胱甘肽的耗竭而增強;炎癥細胞因子介導和庫普弗細胞的激活;肝細胞的缺血缺氧;長期大量飲酒引起消化吸收障礙導致繼發(fā)性營養(yǎng)不良,而使蛋白質(zhì)、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缺乏,導致肝脂肪變性和
肝纖維化。還原型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組成,是含有活性巰基的三肽物質(zhì),作為內(nèi)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劑,通過巰基與體內(nèi)的自由基結合,可轉(zhuǎn)化為容易代謝的酸類物質(zhì),從而加速自由基排泄,并可與酒精在肝內(nèi)的毒性代謝產(chǎn)物乙醛、氧自由基等結合,從而抑制肝組織內(nèi)過氧化物產(chǎn)生及甘油三酯堆積,防止乙醛所致的肝細胞變性、壞死,以及肝纖維化等損害的發(fā)生。甘氨酸和半胱氨酸殘基能參與膽酸代謝,因此還原型谷胱甘肽能明顯改善酒精性肝病的肝臟功能,起到保肝、降酶作用。本文結果顯示療程結束后,治療組ALT、AST、GGT 明顯降低,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還原型谷胱甘肽能明顯改善酒精性肝病的肝臟損害,促進酒精性肝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