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很多發病機制復雜的多基因病(如:銀屑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皮肌炎、硬皮病),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近年來隨著基礎免疫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生物制劑的研究進展較快,利用生物制劑治療復雜的皮膚疾病取得了不錯成果,甚至有治愈的可能。生物制劑同傳統的免疫抑制劑、皮膚類固醇類激素藥物相比最大優點在于它們能夠選擇性抑制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對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沒有明顯的損害,療效優越,且副作用明顯降低,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因此,在第五屆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研究進展學習班及2008年廣東省中醫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上,主辦方特定一個下午的會議時間,與會員共同探討皮膚科生物制劑及免疫抑制劑的運用。
會議首先發言是廣東省德高望重的皮膚科老專家,中山大學附二醫院從事多年的結締組織病研究的許德清教授。許德清教授說,運用硫唑嘌呤治療一些復雜的嚴重的皮膚病,在大量文獻報道中被指出存在較高的死亡風險,也可能出現罕見的嚴重肝毒性靜脈栓塞性疾病等副作用,至于該藥毒性增加,可能與TPMT(硫基嘌呤甲基轉移酶)水平過低有關,據報道,TPMT具有遺傳多態性,屬常染色體共顯性遺傳,約1/300為TPMT缺乏。TMP 、ACE1和別嘌呤醇都可增加硫唑嘌呤的毒性。根據許教授的臨床經驗,病人吃該藥3個月后停兩周,需定期查血常規,尤其在治療早期,同時還須考慮皮質類固醇激素對白細胞數值干擾。許教授還談到了MTX(甲胺喋呤)及CTX(環磷酰胺)在臨床運用經驗,小劑量長期應用MTX也可能引起肝纖維化,預防可用葉酸(1-3 mg/d)來減輕消化道損害及骨髓的毒性,若出現毒性反應時可用亞葉酸(甲酰四氫葉酸)2.5-5mg/周來解救。CTX>2g為沖擊治療,因干細胞對CTX完全抵抗>骨骼抑制,故多在3-4周后恢復。
接著是暨南大學的鄧列華教授詳細講解了免疫抑制劑在大皰性皮膚病中的應用,并引用了大量的臨床研究報道。鄧教授在講課中重點提到“他克莫司”(FK506,大環類脂提出物)及“吡美莫司”(鏈霉素產生的子囊霉素半合成品)的臨床應用及安全評估。
在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專題討論的會議最后,暨南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李其林教授的課題《免疫抑制劑在銀屑病的應用》把會議推進高潮。引起了學員們對新型免疫制劑的強烈求知欲望。李教授稱牛皮癬由1984年的1.23‰的發生率發展到近年的7.2‰,并有逐年上升趨勢,銀屑病最終理想的治療是基因水平和藥物遺傳學的干擾治療。李其林教授同時也著重講到生物制劑IL-8鼠單克隆抗體藥物“思博克乳膏”,該藥利用IL-8為趨化因子,抑制活性細胞因子,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他克莫司其效力是環孢素A的10-200倍,FK506可抑制鈣調磷酸酶的活性,阻止活化T細胞核轉錄因子(NF-AT)的去磷酸化和易化。但由于FDA報道兒童使用FK506可能致癌,因此在臨床選擇應注意該藥的副作用及其神經毒性、腎毒性、高血糖及生殖毒性。
李其林教授翻閱了大量文獻及科研,列舉了大量治療銀屑病新藥的研究進展及臨床運用,給臨床醫師對此類藥物的了解打進一支強心針。李教授講到:使用“來氟米特”治療銀屑病患者,前三天給負荷量100mg/d,以后10-20mg/d維持,關節型銀屑病患者多為100mg/d使用。“依木蘭”為CD4單克隆抗體,與Th細胞TCR復合物中的CD4分子結合,從而抑制Th細胞的活性,“依木蘭”以表達CD4的Th細胞為目標,為治療中重度銀屑病提供了另一個選擇。“依法利珠”是一種重組人源性的單克隆IgG1抗體(可與LFA-1的一個亞單位,CD11a的結合),2003年美國FDA批準可治療中重度銀屑病,起始劑量0.7mg/kg,iv/w,維持量為1mg/kg,最大單次劑量不超過700mg,可連續使用1-2周。“阿法賽特”是一種抗T淋巴細胞重組融合蛋白,與T淋巴細胞的CD2分子結合,15gim或7.5mg iv/周。“昂他克” 0.5-5mg/kg.d, iv3次/周*6--8周。“達到珠”是類似于白介素受體拮抗劑。“依那昔普”是一種人源性TNP受體(TNFR)和IgG2Fc片段的雙聚體融合物,“益賽普、類克”等都同“依那昔普”一樣,均為抗腫瘤壞死因子藥物,對關節性銀屑病效果良好。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通過一下午的專門研討生物制劑和免疫抑制的學習,大家都明白了生物制劑藥品的研究是熱門科學,免疫抑制也是中-重銀屑病的目標治療方案,生物制劑和免疫抑制劑正在越來越廣泛地在人類疑難疾病的診治中發揮其他常規藥物無法達到的卓越效能。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百濟新特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