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源性脫發又稱“男性型脫發”或“早禿”,曾稱為“脂溢性脫發”。中醫稱之為“發蛀脫發”、“蛀發癬”,臨床上男女均可發病,但以20-30歲的男性較為多見。該病多表現為頭發油膩、多屑、有明顯瘙癢感,額顳區及頂部漸進性脫發,繼而形成高額,而枕區較少受累。此病是皮膚科的常見病,也是難治性疾病之一,近幾年來其發病有上升趨勢。由于影響美觀,常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因此對該病的研究逐漸受到關注。
脂溢性脫發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于調養,勞傷肝腎;或素體血熱,日久耗陰,復感風邪,郁阻毛竅;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辛辣酒類,脾失運化,濕熱內生,上蒸巔頂,侵蝕發根白漿,氣血不暢所致。
談氏等認為本病多因長期飲食失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胃健運失職,水谷內停為濕,濕郁化熱,濕熱交積,瘀阻經脈,而致毛發失養脫落。傅氏等認為濕熱內蘊與血虛風燥是重要因素,因其表現為頭皮油膩、瘙癢、神疲納呆、苔黃膩、脈弦滑,或頭發細短軟、毛發干枯、頭皮屑多、瘙癢、舌淡、脈細。
何氏提出痰瘀脂脫是SA的基本病機,因本病多見于腦力勞動者,如長期精神緊張、情緒壓抑,可耗損心脾氣血而致瘀,痰瘀痹阻經絡而致禿。張氏等認為本病主因肝失疏泄、風濕搏結而成,肝失疏泄則心血無以養毛發,毛發立而不固,皮膚氣血卓澤,土旺反侮肝木,肝不能為腎行其精,故毛發脫而不生。禤氏等強調了濕熱瘀虛為SA之病因,濕者飲食不節,脾失運化,濕熱內生,上蒸巔頂致頭發油膩而脫落;熱者,血熱風動,風動則發落;瘀者,情志抑郁,氣機不暢,氣滯血瘀,或久病入絡,瘀阻毛竅而脫發,虛者,肝血虛,腎水虧,沖任失調,發失濡養而脫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