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婷婷今年16歲,身高1.68米,以前體重48公斤左右,身高體重恰到好處,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就如她的名字一般亭亭玉立。可是她不知在什么報刊雜志上看到女孩應該追求骨感,為此最近半年多以來執意減肥,體重減至31公斤,面無血色,常常無精打采,一向挺準時的月經也不規律了。盡管如此,她仿佛吃了迷魂藥一般,絲毫聽不進父母和別人的勸告,仍然癡迷于減肥。
其實,婷婷是患了一種叫做“神經性厭食癥”的心理障礙。“神經性厭食癥”與減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減肥是以體重超重為前提,采取科學計算進食熱量及合理配膳,增加運動量,以達到正常體重;而神經性厭食癥是一種心理障礙,是患者自己有意造成的體重明顯下降至正常生理標準體重以下,并極力維持這種狀態的一種心理生理障礙,患者陷入“不胖感覺胖”、“不肥而減肥”的自虐自殘怪圈中不能自拔。此病多見于青少年,發病年齡多在13~25歲期間,主要罹及女性,男性與女性患病之比約為1:9.5。
多因素致病
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確。大多數專家認為,該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1.心理因素 神經性厭食癥的發病具有隱蔽性和漸進性,本病最初的醞釀階段是在患者進入青春期的13歲以后,這段時間是性生理及性心理發展最快的階段。隨著生理上的迅速發育,患者對自身形象越來越注意,而性心理發育尚不成熟,往往對自身的第二性征發育和日益豐腴的體形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容易產生恐懼、羞怯感,有強烈的愿望要使自己的體形保持或恢復到發育前的“苗條”。
患者缺乏正確的審美觀,對美的感知與追求產生偏離,特別在意他人評價,易受減肥信息誘導,心中有暗自追逐和比較的偶像,甚至變追求美為害怕自己不美。久而久之,這種悲觀恐懼心理得以強化,成為人格發育中的不良部分,為以后發病埋下隱患。
2.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壓力可嚴重影響個人的觀念及行為。現代社會中以身材苗條作為有能力、高雅、有吸引力的標志,使體重偏低受到人們青睞。在多數針對神經性厭食癥患者的調查中發現,患者多來自于社會地位偏高或經濟較富裕的家庭;城市人群的患病率高于農村人群;在城市中,私立學校的女生患病率高于普通學校。
3.個體易感素質 本病與生理因素有關,如有一定的家族性,患者下丘腦功能異常等生物易感素質;同時,往往具有易感性格,表現為爭強好勝、做事盡善盡美、喜歡追求表揚、自我中心、神經質;而另一方面又常表現出不成熟、不穩定、多疑敏感、對家庭過分依賴、內向、害羞等。
總之,在易感素質基礎上,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適應不良會促使患者發病。如父母過度溺愛或粗暴,缺乏情感交流,引起孩子反感,抑或學習受挫,同學關系不協調等,這些矛盾沖突未能及時化解,易使患者產生憤怒、緊張、悲觀的情緒,最終指向自我,其行為其實是借減肥之名,行與他人抗衡和自我發泄之實。
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的外顯階段是患者開始有意識地控制進食量,此時其進食生理反射尚正常,當視、嗅、味覺感受到食物,信號傳至大腦,進食中樞興奮,出現食欲,食物對口腔及咽部的機械和化學刺激使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增強。但此時患者的心理反應卻不順從生理的需要,餓了不吃,吃又不吃飽,改變以往食譜,對食物挑三揀四;青少年患者對家人的監督開始撒謊,上學帶的食物明明沒吃卻說吃了,在學校食堂吃午餐時任意減少,回家卻說吃得很多、很飽。
為了長期控制進食,患者甚至還不斷地用手指刺激咽部,使吃進的食物再吐出來,如此人為打亂了正常的神經生理反射。漸漸的,大腦接收到食物信號不興奮了,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面對香噴噴的食物不再饑腸轆轆,而是真的從心里感覺厭惡、想吐,心理、生物反應趨于一致,這說明病理性神經反射已形成。此時無論怎樣逼迫患者進食,或患者改變主意想主動進食,恐怕為時已晚,吃飯對患者來說真比吃藥還難。
患者往往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包括體型和肌肉松弛。有時患者對自己的身體發生歪曲事實的想象,深信自己體重超重,并在鏡子中看到自己“肥胖”的形象(體象障礙),而事實上病患已處于嚴重營養不良狀態。
另外,患者為了減輕體重會表現出許多怪異行為,這些怪異行為逐漸影響到其絕大部分日常生活,例如避免高能量(高熱量)攝入,最后不能進食;劇烈運動以及持續過度運動;為減輕體重不惜催吐、洗腸、濫用瀉藥和抑制食欲的藥物。
患者由于營養不良會造成許多身體癥狀,如停經、貧血、容易碰傷、腳腫、手臂及臉部汗毛增生、頭發脫落等,更有甚者出現血液電解質嚴重紊亂,損害心、肝、腎功能,從而出現生命危險。但即使病情嚴重,患者仍不承認有病,對治療持消極態度。
需綜合干預
神經性厭食癥的正確治療方式應是綜合性的,早期應以心理、行為及家庭治療為主,目的是消除心理社會因素,防止病情發展。晚期多數病人需住院治療,嚴重者需強制入院,首要目的就是恢復個體的營養狀態。因為由于長期進食不良而出現的脫水及電解質失衡會造成嚴重問題,重者甚至可引起死亡。
在維持生命及水電解平衡的同時,對于伴抑郁癥狀者,可用抗抑郁藥,既可使抑郁癥狀改善,又可增加食欲和體重;伴有精神癥狀者,可選用抗精神病藥物,目的是恢復大腦的調控功能。體質改善和癥狀緩解后,再配合心理治療,使患者徹底轉變觀念,提高心理素質,在今后能把握住真正的健康與美麗。
若您對上面所講的厭食癥有任何疑惑,如:如何判斷是否得了厭食癥?如何進行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些什么……歡迎親臨廣州百濟新特藥房或來電咨詢,電話為87615448轉860。店內有專業的藥師為您解答疑難!